1907年第26期《時事畫報》刊登了“競渡斃命”的新聞。
清朝末年,珠江上龍舟競渡的場面。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龍舟賽,觀者如潮。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一場龍舟賽,人們正在酣戰。
筆者住在珠江邊,這些日子,幾乎每天一早都要被江上龍舟的鼓點聲喚醒。鼓點聲聲,疾如雷電,使人不難想象舟上鼓手、撓手和舵手的英姿,也不難想象眾人爭睹“龍舟景”的歡樂。縱使像筆者這樣的外鄉人,也真切地感受到端午的臨近。
千百年來的廣州鄉間,劃龍舟一直是端午期間最盛大的活動,披紅挂綠、百龍匯集、村村歡笑的龍舟“趁景”和“探親”,鑼鼓喧天、爭先恐后、萬人爭睹的“斗標”,以及一開數百圍的“龍舟飯”,都是不折不扣的民間狂歡,而昔日諸多的禁忌和儀式,以及與競渡如影隨形的好勇斗狠,更使這持續數日的狂歡承載了更深刻的民間記憶。
本版採寫
王月華(除署名外)
源起
南越先民靠水吃水
自然要與龍王攀親
龍舟競渡的風俗各地都有,但尤以嶺南一帶花樣繁多,除了常見的“斗標”和“趁景”外,還有“踩龍舟”、“打龍舟”以及在西樵山頂斗龍舟等種種形式。
說起龍舟競渡的起源,人們常常把它跟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不過,在嶺南,屈老夫子的影響未必是決定性的,更重要的是老祖宗善駕舟楫、靠水?食的生活傳統。
南越先民駕船的本領可不是蓋的。東漢期間的《越絕書》稱贊說:“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可要在水中?食,不能單靠本領,還得跟海裡的龍王搞好關系。專家考証,南越族是最早有龍圖騰的族群之一。
《漢書·地理志》記載:“(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像龍子,故不見傷害也。”中原的文化大儒說起“斷發文身”的南越人,總有睥睨蠻夷的優越感,殊不知這是先民的水上生存之道,龍王總不好意思傷害自己的孩子吧?
先民文身以像龍子,那在日常駕駛的舟楫上繪上龍紋,以表達對龍的崇拜,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或許是龍舟的來歷。
筆者讀書少,不敢隨便猜測,但聞一多先生的研究可以作証:“凡屬於某一圖騰族的分子,必在自己身體和日常用具上,刻畫著該圖騰的形狀,以便於獲得圖騰的保護。而龍舟只是文身從身體的范圍擴展到身體以外的用具。”
當然,按照專家的研究,龍舟競渡傳統的形成,也有先民驅邪禳災的需要,后來也吸收了從荊楚之地傳來的紀念屈大夫的風潮。
盛況
龍舟趁景穿河游鄉
賽龍奪錦萬人空巷
但凡廣州本地人都知道,劃龍舟活動主要分為“趁景”與“奪標”兩種形式。“趁景”即是各村龍舟巡游,探親訪友,就算大家一時興起,小賽一把,也是表演賽性質。廣州各地的“龍舟景”日都是祖輩定下來的,比如番禺,初一新洲景、初二官山景、初三市頭景、初四新造景,數百年來不變。
廣州以前最負盛名的“龍舟景”當屬增城新塘景,民間素有“不趁新塘景,不算扒龍船”之說。新塘的“龍舟景日”是五月十二,到了這天,不要說廣州各地,連遠在東莞的龍船都會到新塘來趁景,村前鑼鼓震天,百舟雲集,十分熱鬧。
《增城縣志》記載,“龍舟所到之處,親戚朋友均以綢緞或布標、餅食相贈。新塘、仙村、石灘等水鄉地帶均於祖輩定下的‘龍舟日’舉辦龍舟賽會。會期一到,外地龍舟前來趁景,親朋戚友也紛紛前來祝賀。”
如果說“趁景”是大大的熱鬧,“斗標”則是大大的激烈了。斗標有順水斗,也有逆水斗﹔有直線斗,也有轉圈斗﹔有定距斗,也有不定距斗﹔有坐著劃水斗,也有站著劃水斗,總之不分勝負不收兵。且看1927年《廣州民國日報》刊登的一則風俗歌:“……看見龍船長十丈,錦標羅傘甚輝煌,鼓聲震動沖波浪,水色嬌嬌艇內裝……”
當年端午節,精武會主辦的水上游樂場舉行了盛大的龍舟比賽,李濟深等社會名流捐贈了獎品,犒賞得勝者。由於比賽激烈,警察局還特意出動警力,維持秩序,尤其要嚴查各參賽龍舟,禁止攜帶武器,以免滋生事端。警察局的擔心並非多余,龍舟“斗標”自古十分激烈,時有“火拼”現象,到了下文我們再細說。
禁忌
造船禁止婦女在場
採青必須全福之人
現代人“扒龍舟”,主要是為了娛樂,沒多少禁忌,連老外也能來湊熱鬧。但在以前,“扒龍舟”事關敬神禳災,禁忌多多,年輕人錯了一點點,都會被老人家狠批一頓。
先說造龍舟吧,造龍舟前,師傅要齋戒沐浴,焚香拜神,造船時絕不許婦女參觀,否則這龍舟沾了陰氣,就會變成陰龍船,悲催地沉到河底去。
“起龍舟”必須選定黃道吉日,一般是四月初八。村裡的壯年男子齊力將龍舟推進河裡,這叫“恭請”,不能有抓、抬、提這些動作。
“扒龍舟”期間,每天早上將龍頭、龍尾從祠堂或廟裡取出,每天晚上送回,迎送隊伍一定是龍頭先行、龍尾殿后,絕不能輕慢而行。
女人不能“起龍舟”,更不能“扒龍舟”,她們隻能遠遠地看。老婆懷了孕的男人也不能“扒龍舟”,此外,家裡有喪事的人,同樣被排斥在外。百多圍的“龍舟飯”,女人照例沒份,但宴席散了以后,每個男人還是可以帶一份飯回家,給老婆孩子吃,分一點運氣給他們沾沾。
“起龍舟”后,還有採青和點睛等重要的儀式。《廣州天河區志》記載:“起船時,要放鞭炮,敲鑼鼓,待船洗刷干淨並上油后,再拔幾根青草,放在船頭船尾,謂之起船採青。”採青后,還要用公雞血給龍舟點睛。採青人、點睛人也必須是父母雙全、家庭和睦、有威望的全福之人。
禁渡
斗龍火拼
官府頭疼
龍舟競渡是一場幾乎人人參與的民間狂歡,但歷朝歷代官方都有非議,到了清代,朝廷不但明令禁止龍舟競渡,還嚴令地方官加強巡視,將違規者用枷銬起來,游街示眾。政府為什麼要跟老百姓對著干呢?
一來,造龍舟、扒龍舟、龍船飯……花費不小,這筆錢從哪兒來呢?一般是宗族的“龍船會”召集鄉鄰一起湊。這種“湊份子”很難做到全憑自願,常有“勒捐”現象發生,搞得一些窮人傾家蕩產。
二來,械斗幾乎與龍舟競渡如影隨形。在往日,賽龍舟一般都是以宗族為單位的,相鄰宗族平常難免有紛爭,“趁景”時如果狹路相逢,往往會引起一場惡斗。以前人們造龍舟的時候,撓的質地都造得很堅硬,且沒有撓頭,就是為了打架方便。
廣州昔日流傳的民謠將這“打架熱”說得活靈活現:“初一龍船起,初二龍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龍船比,初七初八黃竹岐,初九初十龍船打崩鼻。”
平常有積怨者,彼此的龍舟在“趁景”時碰上了,難免大打出手﹔“斗標”過於激烈,也常引發火拼。1907年第26期的《時事畫報》就有一則《競渡斃命》的新聞,稱當年石灣的龍舟賽上,有一艘龍舟試圖作弊,結果觸發眾怒。“立起爭端,彼此持槍相向,當場轟斃羅畔鄉羅姓人一名,受傷兩名。”這動不動就要擦槍走火,是夠讓官府頭疼的。
龍舟表演
水上秋千好驚險
秋千是很平常的民間娛樂項目,但古時龍舟賽上的“水上秋千”表演就大不相同了。
《順德縣志》記載:“賽事通常在五月初一開始,形式有兩種:一為‘趁景’,又名‘出游’,一為‘斗標’,又名‘競渡’,前者側重表演技巧,龍船大者長達十丈八丈,可坐七八十人,出動時安上木雕漆彩的龍頭龍尾,插彩旗羅傘,並各有銅鑼和大鼓,按鑼鼓節拍劃動,並由健兒在船上表演秋千戲,以矯健驚險取勝。現代已無秋千戲。”
這個水上秋千怎麼表演法呢?原來,大龍船上,秋千架安於船頭,船尾有人擊鼓。鼓聲一起,表演者登上秋千,漸漸蕩起,鼓聲越來越急,秋千越蕩越高,待到與秋千架平行時,表演者突然放開秋千繩,翻一個筋斗,躍入水中,壓出一股漂亮的水花。這樣的水上表演,與今天的跳水運動相比,觀賞性要強很多。
端午節當天,家長會帶著孩子,在龍舟劃過的河水裡游泳、洗澡,叫做“洗龍船水”,孩子可以強身健體,疾病不生,成人則不會再有被溺斃的風險。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