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臨安城人口124萬 當時威尼斯僅10萬人--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南宋臨安城人口124萬 當時威尼斯僅10萬人

2013年06月20日10:13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公元1276年,南宋終被蒙元所滅,在歷史的大潮中黯然落幕。元朝下令拆毀諸州城牆,臨安城城牆也逐漸被夷為平地。

  700多年后,昔日南宋都城的高牆深壕已為現代道路所覆蓋,隻留下“城頭巷”、“金雞(京畿的訛稱)嶺”等地名,讓后世的人們感懷。

  “南宋臨安城”遺址是怎麼被一點點挖掘和發現的?這背后藏著怎樣的故事?在我們熟悉的“城頭巷”等地名下面的這座古城到底有多大,彼時又有多繁華?

  唐俊杰說起這些考古經歷的時候,就像一個收獲豐厚的庄稼人。

  南宋臨安城是怎麼被發現的

  一塊塊歷史碎片拼出沉睡地下的舊都

  考古隊員有時有點像消防戰士,哪一塊地要造房子,哪一塊地要修道路,他們就得前期趕到現場,先“掃掃雷”,找找地底下有沒有藏著什麼寶貝。

  1984年,現任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的唐俊杰就參加了一次“掃雷”行動——為配合中東河綜合治理工程,臨安城考古隊在中河東側、江城中學西圍牆外,中山南路25號至31號地段,進行搶救性發掘。

  “那是一個大驚喜。”時至今日,唐俊杰回憶起來仍然抑制不住激動。

  “幾天功夫,居然挖出了一段南宋牆基,是南北走向的,建筑工藝蠻考究,用紅黏土和石塊夯筑、一層一層疊加上去,雖然隻有殘寬,也已經達到了9.5米。是什麼樣的建筑,需要那麼寬的牆?所以我們意識到,這應該是一段殘存的南宋臨安城城牆。”唐俊杰說。城牆遺址埋藏在地面以下約2~2.4米深處,殘長18米、高2.4米。

  此后,在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塊塊歷史碎片浮出水面——

  1988年,杭州卷煙廠建地基時,首次發現南宋御街。

  1995年,紫陽山麓發現了南宋太廟的東圍牆及建筑基址。

  2000年,在清波北門荷花池頭,發掘了880平方米的南宋臨安府治遺址。

  2001年望江路拓寬工程中,發現德壽宮的南宮牆、東宮牆。

  這些考古發掘,為南宋臨安城遺址保護范圍的劃定提供了重要依據,一座沉睡地下700多年的舊都逐漸呈現。

  2001年6月,臨安城遺址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華夏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中,宋朝,創造了中國封建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巔峰,但是多個世紀以來,卻一直被誤讀為“積弱積貧”,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沒有像漢唐明清那樣,給后世留下宏偉的都城遺跡——北宋國都開封,因為黃河泛濫泥沙淤塞,現在已經被湮滅在地下近10米的深處,難窺其貌。

  正因此,城市肌理和格局保存相對完整的南宋國都臨安城遺址,成了我們知悉那個年代風貌、向世界展示宋朝文明的最佳樣本。

  南宋臨安城到底有多大

  臨安府九縣上戶口的人就有124萬,當時威尼斯僅10萬人

  專家們參考了《乾道臨安志》、《淳祐臨安志》、 《咸淳臨安志》 及《夢粱錄》、《武林舊事》等眾多古文獻資料考証,結合考古發掘已探明的相關遺址20余處,南宋臨安城的輪廓一點點清晰起來——

  這是一座腰鼓型的城市。皇宮建於城南鳳凰山麓,整個城市朝著北部拓展開來,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南宮北市”格局的都城。

  城市范圍大致如下:東至東河東岸﹔南至中河入錢塘江口﹔西至桃花河、古新河西岸和西湖東岸﹔北至環城北路北側段、京杭大運河北岸。

  沿著城牆,有錢塘門、嘉會門、候潮門、保安門、崇新門等城門13座,南水門、北水門等水門5座。

  城裡,有一條縱貫南北由石板鋪成的御街,亦稱天街(中山路段、鳳起路段),街中心是專供皇帝用的御道,兩旁是河道,河裡種植荷花。河道外邊是供市民行走的走廊。此外,城內還有四條大的橫街,橫街之間是東西向的小巷,共同構成了縱街橫巷的街網布局。

  臨安城水系發達,除了西湖、京杭大運河和錢塘江,還有3條護城河。

  北宋時,杭州就已經是全國著名的大城市,大詞人柳永在《望海潮》說,“錢塘自古繁華,參差十萬人家”。

  到了南宋,作為一國之都,臨安城人口迅速積聚。南宋初期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3年),臨安人口為“戶二十六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口五十五萬二千五百零七”﹔到南宋末年咸淳年間(1265~1274年),已增至“戶三十九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一百二十四萬七百六十”,這是臨安府九縣的戶口總數。這還不包括不下十萬人的軍隊人數,以及為數眾多難以統計的流動人口。

  龐大的城市人口,可以從當時臨安城的糧食消費量上得到佐証。《夢粱錄》雲:“每日街市食米,除府第、官舍、宅舍、富室及諸司有該俸人外,細民所食,每日城內外不下一、二千余石。”《武林舊事》統計:“宋時杭城,除有米之家,仰糴而食凡十六、七萬人。人以二升計之,非三、四千石不可以支一日之用,而南北外二廂不與焉,客旅之往來,又不與焉”。

  而同一時期(公元13世紀),倫敦隻有2萬人,巴黎有4萬人,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也不過10萬人口。

  南宋臨安城到底有多繁華

  積善坊巷、后市街、烏龍巷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娛樂場所

  南宋定都臨安后,由於北方半壁江山淪陷,耕地減少,絲綢之路被阻斷,被迫轉向以商業經濟尤其是遠洋貿易為主的商業經濟模式,商人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極大解放。

  作為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首善之地,臨安城的工商業空前繁榮。

  臨安城的手工業經濟包括官營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夢梁錄》卷十三中載有二十二種行業,其中絲織業、印刷業、瓷器業、造船業、制扇業等是拳頭產品﹔周密《武林舊事》卷六中列舉的手工業生產各種小商品達183種之多,各式工場,無所不有。

  臨安城裡最大的綜合性中心商業區,當屬御街。全國各地名產皆集散於此,商賈穿梭往來,一派繁盛。從皇宮北門和寧門外(今萬鬆嶺南側的鳳凰山腳路口)出來,沿著御街,兩側商肆林立。

  這些可以從陸游的詩裡領略一斑。

  作為一枚吃貨,陸游的愛好之一就是糖炒栗子。在他的《劍南詩稿》中有一首《夜食炒栗有感》:“齒根浮動嘆吾衰,山栗爆燔療夜飢。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朝來。”陸游年輕時任樞密院編修,每天上朝都要經過御街,他就買包糖炒栗子藏於袖口中,熱騰騰的糖炒栗燙穿了他的衣袍……不僅僅是陸游,糖炒栗子當時很紅,“漏舍待朝,朝士往往食此”。

  除了御街外,專業性的集市和商行遍布於城內外。

  竹竿巷,南宋時杭城編籬插花之細竹在此集市而得名﹔馬市街賣馬、皮市巷賣毛皮、菜市橋是蔬菜集散中心……而與清河坊毗連的高銀街,是南宋著名的珠寶市場,買賣動輒以萬貫計,故得名。

  供市民娛樂的場所“瓦市”也開始流行。所謂瓦市,有點像大型休閑娛樂場所。據各種史籍記載,南宋臨安城有瓦市二十多處,積善坊巷、后市街、烏龍巷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娛樂場所,其中位於今眾安橋南的北瓦規模最大,《西湖老人繁勝錄》中記載:“惟北瓦大,有勾欄一十三座”,分別演出雜劇、雜技、相扑、傀儡戲、說書、講史等,晝夜不輟。

  當年,臨安城的繁華壯麗深深震撼了游歷多國的馬可·波羅,他用“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來形容它。

(來源:錢江晚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