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偉瑰麗、工力精致、金碧流丹、華燦照映,望之若天宮化成……”,史書上,這樣描繪公元1200年左右的南宋皇城。
“如果說南宋臨安城遺址是一頂皇冠,那麼南宋皇城就是鑲嵌於皇冠上那顆最閃亮的寶石。”杭州鳳凰山管理處副書記、杭州南宋皇城遺址文保所副所長邵群說。
依山而建,可以坐攬美麗的西湖和浩蕩的錢塘江,這座被后世的考古專家們公認為中國歷代最漂亮的皇城,卻是命運多舛。
南宋滅亡后不久,瑰麗的皇城就開始損毀。元代時,一場神秘的大火,幾乎將皇城延燒殆盡。及至今日,南宋皇城再也無處覓跡。
想要窺其全貌,隻能在史書中尋找。
然而,甚至宋代文獻中,都沒有關於南宋皇城完整的方位、格局的描述和圖紙。唯有各種史料筆記中,能尋到一鱗半爪的記述。
我們重走當年的皇城故地,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南宋皇城。
東西800米,南北600米
南宋皇城面積大約50萬㎡
杭城今日以慶春路、武林廣場一帶為市中心,因此對大多數老杭州來說,去皇城,要往南走。
沿著中河高架一路向南,21世紀的建筑痕跡,似乎在萬鬆嶺路戛然而止。
從鳳凰山腳下,一直往裡走,踩著被落葉覆蓋的台階登包家山、西榮山、將台山、鳳凰山,連綿一片、叢林莽莽的山野,實在不知哪裡是皇宮,哪裡是宮牆。
這就是皇城根下,如果沒有《咸淳臨安志》中的皇城圖,你根本就不會聯想到這裡會和皇城有任何關系。
1983年,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省考古所、市考古所聯合組建的臨安城考古隊正式成立,對南宋皇城遺址的勘探和調查正式展開。考古隊驚訝地發現,華東制藥廠外竟然有一段宮牆,它暴露在外,微微隆起,大約1米多高,寬10~12米,是精致扎實的夯土建筑,依稀還有薄土覆蓋。
原來,萬鬆嶺路南破敗陳舊的鳳凰新村(華東制藥廠、卷煙廠等單位宿舍)緊緊“貼”著南宋皇城北城牆。
“這段城牆能保存如此好,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位於山坡上,地勢高,自然因素破壞少﹔第二無居民居住,后期人為破壞少。”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所長唐俊杰告訴記者。
此后20多年間,考古隊陸續在南星橋、梵天寺東側、宋城路一帶幾個關鍵部位進行試掘,確定了皇城東、北、南城牆位置。
“皇城南城牆外有城壕,北城牆和西城牆斷續延綿,有的空缺處並沒有城牆,直接利用鳳凰山山體做天然的防御屏障。”邵群說。
《規劃》文本記載,目前已探明的南宋皇城四至范圍大致是:東起饅頭山東麓,西至鳳凰山,南臨宋城路,北至萬鬆嶺路南。
皇城的東西直角距離最長處約800米,南北直線距離最長處約600米,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近50萬平方米,而北京故宮面積約72萬平方米。
如果你住“東宮”鳳凰新村
太子是你700多年前的鄰居
低頭看看,誰能想象這地下數米之處,竟是當年富麗宮殿的基址?
如果你住鳳凰新村,那麼南宋太子趙?(孝宗)大約是你700多年前的鄰居,當年這一帶是東宮﹔
如果你在五四中學念書,那麼這裡曾是宋高宗趙構的皇宮后苑“小西湖”,皇帝妃嬪們在此賞花賞月吟詩作對﹔
如果你住饅頭山腳路31號—100號,這是慈寧宮區域,昔日楊太后曾在此垂帘,還有個皇家射箭場﹔
如果你住鳳山新村,當年孝宗皇帝在這裡單獨接見大臣——這裡是東華門宮殿區﹔
而皇城南大門、正大門叫做“麗正門”,現在是杭州市上城區少年軍校總校,宋城路1—5號,笤帚灣70—79號。
將台山,被百姓稱為“御教場”。南宋時是御林軍的“殿前司營”,親軍駐扎護衛皇城的營盤所在。宋孝宗也常到將台山習武、射箭和檢閱兵將。
根據對《南渡行宮記》等古文獻的解讀,同時結合對皇城地形、軸線、道路、水系的分析,考古專家們認為,皇城內部可分宮城內和宮城外兩個部分。宮城內分為朝會區、后寢區、后苑區、宮內服務區、東華門宮殿區、慈寧宮區﹔宮城外主要為北宮門、東華門服務區、東宮區、內府衙署區等等。
皇城內的各個大殿都各有其分工和用處。我們舉例說說吧。
后寢區,顧名思義就是皇帝妃嬪們就寢的地方﹔慈寧宮,當然是太后住的﹔后苑區就是后花園﹔宮內服務區裡有個叫玉堂的地方,這是替皇帝起草文書的地方,按照現在的話說,是皇帝的“寫作幫子”晚上寫報告的地方,這裡靠近后寢區,皇帝早上一起來就能看到新鮮出爐的報告,很方便。
大慶殿很忙,經常換牌匾
皇帝過生日時叫紫宸殿
狀元殿試時叫集英殿
南宋皇城大約隻有北京故宮的2/3大小,皇帝也得省著點屋子用。比如皇宮大殿就曾是個“多功能廳”。
“……麗正門內衙,即大慶殿,遇明堂大禮、正朔大朝會,俱御之。如六參起居、百官聽麻,改殿牌為文德殿。聖節上壽,改名紫宸。進士唱名,易牌集英,明禋為明堂殿……”
根據《夢梁錄》卷八《大內》記載,麗正門進去,就是大殿,公元1127年之后的幾年,這座大慶殿一殿多用——狀元殿試的時候,太監們就把大慶殿的牌匾換成集英殿﹔皇帝開生日PARTY,就把牌匾換成紫宸殿﹔皇帝祭天拜祖先,就換成明堂殿﹔如果需要對文武百官宣布什麼大事,就換成文德殿……隨之更換的還有大殿裡的各種配套布置。
文獻考古專家們說,大慶殿就是人們所說的“金鑾殿”,按照歷朝歷代的規矩,平日是不大動用的,每逢國家大典比如改元、大赦、冬至等大朝會以及接見國外使臣等都在這裡舉行。
不過,南宋臨安只是“臨時的安穩”,一開始皇宮是匆忙由州府改建,后來才經30多年的經營和增建,因此前頭幾年,皇帝也隻好因陋就簡,將“金鑾殿”充分利用。
“市政府”改建的皇宮
被杭州人稱為“倒騎龍”
南宋皇城總體布局按照北宋汴京大內規劃,但規模不及。它依托鳳凰山、圍繞回峰(今饅頭山),利用自然地形布置宮殿,園囿和亭閣。宮殿布局因山就勢,氣勢混成,是中國古代利用地形組織建筑群的優秀例証。
有意思的是,之前,中國古代國都布局主要有兩種:一是皇宮在北,居民在南,如唐代長安﹔二是皇宮置於城中間,周圍散布居民,如北宋的汴梁。
而南宋皇城卻建在了城市南面,開創了“南宮北市”的先河。
原來當時南宋朝廷經濟拮據,想要重新建一個皇宮,財政上沒條件。於是,宋高宗就把位於鳳凰山腳的臨安州政府重新擴建了一下,變成皇宮,這一改一擴建,到真正皇宮成型足足耗時30多年。
雖然皇城南門麗正門為正門,但由於皇城位於整個臨安城的南端,而大臣們又居住在皇城北面,如果大臣們上朝按慣例從正門進的話,就要繞個大圈圈,很不方便。所以隻有在行郊祀大禮等特殊的時候,文武高官才允許經此門出入。而皇城北門和寧門則成為事實上的正門,官員上下朝即由此門進退,被杭州人稱為“倒騎龍”。
除了經濟拮據外,南宋皇帝選擇在鳳凰山麓建皇宮,也是因為當時金兵追得緊,而杭州的地形南高北低,南邊是山,北邊有運河,皇宮建在南部,易守難攻。而且此地有鳳凰山饅頭山作天然屏障,南邊又有路直通錢塘江,說的不好聽一點,萬一金兵來襲,抵擋不住,逃也逃的快一點啊。
中國古代國都布局主要有兩種:一是皇宮在北,居民在南,如唐代長安﹔二是皇宮置於城中間,周圍散布居民,如北宋的汴梁。
而南宋皇城卻建在了城市南面,開創了“南宮北市”的先河。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