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墓地墓碑
墓前??形制超韓愈堪比趙佗
在娘娘廟后方不遠的位置,就是冼夫人的墓城。它沉睡在一片約五六十畝,茂草疏林的空地當中。在一些老人的記憶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墓城仍有城牆、城河和城池,城牆高過人,城內似乎還有守墓士兵居住的“兵房”遺址。但現在除了地面上的若干處蓮花石礎和嘉慶二十四電白知縣特克星阿所立的“隋譙國夫人冼氏墓”石碑外,可辨識的遺物並不多。
2004年7月至2006年3月間,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馮孟欽率領的考古勘查小組會同電白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先后兩期持續對冼夫人墓進行考古勘查,揭露面積1700平方米,出土了大批隋唐文物,收獲重大。2005年12月,考古、建筑等方面的專家麥英豪、鄧炳權、鄭力鵬、黎顯衡等7人對勘查成果進行了論証,認為冼夫人墓是“廣東省考古發現的第一個隋唐墓園建筑實例”。
由於《資治通鑒》中記載唐聖歷初年(698年),冼夫人第五代孫、潘州刺史馮君衡被“矯誣”罪及殺頭抄家,株連九族,冼夫人故裡丁村亦成廢墟。因此墓園的地面建筑可能毀於此時。而從遺址中發現的宋代建筑構件等來看,很可能在宋代又曾經復建。
冼夫人墓園之側,一座被鐵柵欄圍起的小亭子中,有一隻殘損的??翻倒在地。龍生九子,其第七子為??,形似龜而好負重。這件殘座僅存一半,卻長達1.3米多,重達1.5噸。其形制之大,甚至超過了潮州刺史韓愈的碑。崔偉棟判斷,這很可能就是隋代初建墓城時的墓碑。其被毀也應當是在馮君衡之禍時。
而冼夫人的故居遺址,被認為就在丁村的一座小山包——嶺仔上。當地文物部門在山腳下立了一塊碑石:“洗夫人故居遺址”。崔偉棟判斷,這裡原本不僅是冼夫人的故居,還可能是她的幕府所在。
作為嶺南地區,特別是粵西、海南民眾信仰的“聖母”,與冼夫人有關的文化遺跡數量極多。在電白縣博物館原館長馬館長的帶領下,除娘娘廟外,記者在一天內就走訪了5座冼夫人廟。雖然每座廟的形制不一,甚至廟名也不一樣,但無一例外香火鼎盛。馬館長說,目前僅電白已知的冼夫人廟就有17座。還有數據稱全球冼夫人廟超過2000座,北起冼夫人夫家祖地丹東,南到貴州、海南,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都有分布,僅海南在冊登記的就有262座。
“為什麼老百姓這麼愛戴冼夫人”,崔偉棟說,“很簡單,因為她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愛民,團結統一。”
實現長治久安
為何洗夫人能?
冼馮聯姻 越漢和睦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忠君”和“報國”兩個概念常常難以分別。因此,歷經三個朝代、五代君主的冼夫人,也曾被評價為“見風使舵”的政客。但正如她自己所說,她之所以如此,不過是“唯用一好心”。冼夫人維護嶺南百年的和平,始終以“中央政權”為標的,減少了流血和殺戮。就此而言,封建王朝的更迭,並無礙她的大節。
崖州建制之后,約在535年,羅州(今廣東化州)刺史馮融“聞夫人有志行,為其子高涼太守寶聘為妻”。馮融不是本地人,雖然在嶺南為官三代,但“他鄉羈旅,號令不行”。冼馮聯姻之后,增強了中央政府在當地少數民族中的號召力。之后越族犯法,即使是冼夫人親戚,也要依法處理,因此逐漸政令有序。冼夫人與馮寶結婚后,其大智大勇進一步得到展現。其始終不移的,是運用自己的力量和影響,維護嶺南地區的統一。
力表無自立之心 寧送子入京為質
南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反叛,兩年后高州刺史李遷仕策劃馮寶一同叛亂,冼夫人阻止馮寶親往赴約。自率1000人假借送禮擊平李遷仕,后又助陳霸先平定侯景之亂。
馮寶死后,“嶺表大亂”,冼夫人平定了嶺南動蕩的局面,南陳建立,她送年僅9歲的兒子馮仆入京為質,表示絕無自立之心。
570年,廣州刺史歐陽紇反,南陳派車騎將軍章昭達討伐,歐陽紇派人召馮仆於南海,要他起兵同反,冼夫人部署軍隊據守,並帶百越酋長迎接章昭達,內外夾攻,歐陽紇兵敗自殺,亂平。
589年南陳滅亡。隋文帝楊堅派柱國韋洸進軍嶺南,隋晉王楊廣叫陳后主叔寶寫信給冼夫人,告訴她陳國已亡,要她投降隋朝,冼夫人得信,哭了整天,派孫子馮魂迎接韋洸到廣州,嶺南安定。
590年“冬十月番禺帥王仲宣反”,起兵叛隋,兵逼廣州,圍攻南海。冼夫人遣其孫馮暄率師救援韋洸。馮暄原是王仲宣的同伙原羅州刺史陳佛智的好友,不願進兵。冼夫人大怒,逮捕了馮暄,另派孫子馮盎帶兵擊殺陳佛智,迅速進軍南海。此時,隋文帝派遣裴矩巡撫嶺南,冼夫人披甲冑,乘駿馬,張錦傘,帶領彀騎,護衛詔使裴矩到各州巡撫,平定嶺南豪強的反叛。嶺南地區從此安定。冼夫人因功受冊封為譙國夫人,開幕府,置官吏,成為隋朝穩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
(來源:廣州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