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蘇軾曾為冼夫人寫詩(圖)--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揭秘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蘇軾曾為冼夫人寫詩(圖)

2013年07月27日08:15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在通往茂名濱海新區電城鎮山兜丁村的路上,立著一座花崗岩牌坊,上書七個遒勁的隸書大字“巾幗英雄第一人”。這七個字,是上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對一位廣東女性的評價。這位女性就是冼夫人。

  今年3月,位於山兜丁村的隋譙國夫人冼氏墓,被國務院核准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不僅是茂名歷史上“國保”零的突破,也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位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不朽功勛的女性。

  初唐詩人郭震在自己的代表作《古劍篇》中曾慨嘆:“雖復沉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真正值得珍視的文化遺產不會因時間的消磨而褪去光彩,冼夫人的精神也不該被沉埋。

  文、圖:記者 卜鬆竹

  重新認識冼夫人

  中國的“巾幗英雄”很多,最出名的應當包括穆桂英、花木蘭、佘太君。但是這幾位,卻都不見於正史記載,更多是演義小說和民間話本中虛構的人物形象。而功績遠在這幾位傳說人物之上的冼夫人,生平不僅在正史中有大量的記錄,活動遺存也通過現代的考古發掘手段得到了証明。但提起她,知道的人反而少得多。

  7月初,記者來到茂名電城鎮。冼夫人的墓城就在鎮內的山兜丁村,始建於隋代的“娘娘廟”也在這裡。目前這裡正在建設冼夫人故裡景區,工程車輛往來不絕,負責現場指揮的楊偉仁說,冼夫人這麼杰出的人物,居然這麼多年都沒有能走出嶺南,被國人所知曉,不僅僅是太可惜,也是太不可思議。2002年,楊偉仁和拍檔鄭先生通過電白當地一些老人的研究而知道冼夫人,之后全力投入這一領域十數年。其間,雖然學術界、政府和民間一直在研究、推廣冼夫人,但始終沒能在較大的范圍內獲得反響。

  第一首歌頌冼夫人的詩

  是蘇軾寫的

  丁村的“娘娘廟”被視為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冼夫人廟的總廟。廟的規模不大,坐西向東,廣三路,深三進,中間面闊三間。總面闊22.4米,總進深29.2米。硬山頂,龍船脊,抬梁式梁架結構。頭門嵌花崗岩石門夾和一對抱鼓石,二進為拜亭,天井兩側廊廡為三開間,牆體從地面至1米高處是用不規則的石塊壘砌,以上是青磚疊砌。

  茂名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電白縣冼夫人研究會副會長崔偉棟是小說《冼夫人》的作者,投身冼夫人研究已經十多年。他說根據前來考察的文博考古專家們的說法,廟始建於隋朝,但始建廟年代不詳,今存於娘娘廟裡的那隻“虎頭紋”香爐,即為隋代遺物。廟的一大特色是外牆,牆體為隋唐、宋、明、清時代磚石組成,號稱“一牆含五代”。

  記者進入廟裡時,一群少年男女也疾步而來,點燃香火,虔誠祭拜之后離去。崔偉棟說,前段時間高考結束,學生們可能是來還願的。廟前香爐中香灰高積,可見香火之旺。在村民心目中,娘娘廟很靈。

  據記載,唐武則天時期,娘娘廟因冼夫人玄孫獲“矯誣”罪而遭到破壞,宋末元初,當地黃、蔡兩姓村民重建該廟,清、民國、新中國成立后都有維修,最近一次維修是2004年,現存建筑形制、結構保留清制,2002年8月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娘娘廟外觀整潔,內飾雖稍有陳舊,但陳設清爽。一進廟門,便看到一塊屏風,背面刻著蘇軾的詩《冼廟》:“馮冼古烈婦,翁媼國於茲。策勛梁武后,開府隋文時。三世更險易,一心無磷緇。錦傘平積亂,屢渠破除疑。廟貌空復存,碑版漫無辭。我欲作銘志,慰此父老思。遺民不可問,僂句奠余欺。犦牲菌雞卜,我當一訪之。銅鼓壺盧笙,歌此迎送詩。”在已知歌詠冼夫人的詩中,以這首為最早。廟正中神龕上立著兩尊冼夫人像,一大一小,小者較古。廟內有一副對聯:“隋朝女將功無二,譙國夫人敕有三”,是對冼夫人一生功績的概括評價。

  冼夫人:百越俚族人,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農歷十一月二十四日生,歷梁、陳、隋三朝五位君主。她作為嶺南土著民族的杰出首領,始終以促進民族和睦和國家統一為重,協助中央政府打擊嶺南地區的分裂割據勢力。她使海南島成為中國穩固的疆土,使漢越得以和平共處,使嶺南多年免於兵災,被嶺南百姓奉為“嶺南聖母”。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