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隻為一座園——記收藏家、靜思園園主陳金根--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浮生隻為一座園——記收藏家、靜思園園主陳金根

2013年08月24日08:34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浮生隻為一座園——記收藏家、靜思園園主陳金根

慶雲峰

拜石

神駿峰

  “蘇州園林大多採用太湖疊山石點景,以瘦、皺、漏、透為特色的太湖石和粉牆黛瓦的亭台樓閣構成了蘇州古典園林的基本品格,但我想反其道而行之。”在陳金根看來,吳江地區多水少山,吳江人很親切,性格如同吳江絲綢,細膩柔軟,然而,吳江人的精神中卻因無山而有所缺憾。所以,他收藏各種奇石,在精心建造的靜思園中,用以巨大的奇石,以象征性的山岳來體現吳江人柔軟身軀中暗藏的鋼筋鐵骨。

  收藏,緣起兒時痴言

  陳金根的父親雖是農民,卻走南闖北,見過世面,陳金根也有機會隨父親在蘇州各大名園流連,品茗賞景。蘇州園林風雅的環境、深厚的文化內涵,深深印在他幼小的腦海裡。

  有一次,陳金根隨父到蘇州,在拙政園賞景,一時間流連忘返。“我被那種風雅震驚了!”多年后,陳金根依然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出園后,他對父親說,將來自己長大了,也要造一個像拙政園那樣的園林。這時的陳金根隻有8歲。父親苦笑,認為這孩子不知天高地厚。那時的中國,正值三年困難時期,人窮得吃不上飯,地主、資本家等正受到批判,故而稚子之語,無異於“痴人說夢”。從那以后,一有機會,陳金根便去蘇州,在拙政園玩上半天,蘇州大小園林留下了他的腳印,而那棵夢想造園的幼芽也在他心中悄悄長大。

  陳金根是個有心人,他知道,沒有一定的財力做支撐,就沒有辦法造園。於是,在這之后的很多年,他做過很多事,有機材料、紡織工業品、化工產品……什麼賺錢做什麼。上世紀80年代初,他的小工廠規模迅速擴大,資本積累也越來越豐厚。在開辦企業15年之后,他覺得是為實現兒時夢想做准備的時候了。

  古人曾言:“樹木為園林之毛發,石為園林之筋骨”,園林有無生氣,各種奇石起到巨大的作用。於是陳金根踏遍青山,開始收集造園所需的奇石、古樹、盆景,他尤其關注靈璧石、太湖石、柳州石、昆石等名石。在陳金根看來,一尊體態雄偉、造型別致的巨石不僅是鬼斧神工的天然藝術品,更象征著堅韌不拔、拼搏不息、頑強不懈的品格。

  另外,他還為造園積累經驗,廣交建筑界、文化界的朋友,傾心求教,並對明代“造園鼻祖”計成的巨著《園冶》做了潛心鑽研。就這樣,終於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他覺得時機成熟,便開始籌備建園。

  偏愛奇石,情系“慶雲”巨石

  陳金根偏愛產於安徽靈璧縣磬石山一帶的靈璧石。靈璧石聲、形、質、色、紋諸美皆備,位列四大名石之首,曾被清帝乾隆御封為“天下第一石”。陳金根先后收集了2000多塊精美的靈璧石,其中堪稱精品的就有100多塊。

  走進陳金根的靜思園,迎面而來的一塊巨石,高9.1米,寬2.95米,厚2.24米,全身有1600多個孔,重136噸,被陳金根譽為“鎮園石”,名叫“慶雲峰”,已被列入大世界吉尼斯記錄。在這塊與眾不同的巨石上,有1000多個孔,且孔孔相連,若在峰底生火,百孔生煙,在頂端注水,千洞噴泉,一經拍打,便會發出金屬般音韻之美。“慶雲峰”早在宋代就已被人發現,但因條件限制而無法運出,清乾隆皇帝曾想用它為母親祝壽,但同樣因為技術原因,這塊石頭還是固守原地。

  1998年,閱石無數的陳金根第一次見到這塊石頭時,當場被其折服,遂下定決心要把這塊奇石開採出來。為此,他組織了60多個石農開挖。由於石頭孔多,擔心稍有不慎,使石頭遭到損壞,清理周圍土方和石頭時便不敢放炮,隻能用鑽機打眼,用鐵砂一點點地劈……結果,足足用了3年時間,花費高達40多萬元的人工費用,才終於將它搬動。

  想將這塊重達100多噸、高達近3層樓的龐然大物完好無損地運到吳江,絕非易事。為此,陳金根花了30萬元,專門從俄羅斯引進了前蘇聯的一輛導彈發射專用車。此車全長25米,有幾十個輪胎,即便是這樣,在越過一個小山時,這個有著580馬力發動機的導彈車還是拉不動,需要在前后再各裝兩個裝載機,才繼續緩慢前行。經過55個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慶雲峰”終於安然運抵靜思園。園林美學教授金學智曾將此石封為江南第五大名石。

  如今,在靜思園數百畝開闊的地面上,上千塊大小不等的靈璧石排列整齊,從袖石到巨峰,像等待出發的軍陣,高低參差,又如南國的石林,為歷代蘇州園林所不及。且不說這些巨石價值幾何,就是千裡迢迢,從靈璧運到吳江,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此外,園內還有600平方米的奇石館,收藏了幾千塊價值連城的靈璧石等石頭,靜思園藏石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的。

  十年筑夢 方成一園

  1993年,在蘇州園林設計院和同濟大學幾位著名設計師的指導下,陳金根的園林動工了。起初,他要建造的園林很簡單,也就是挖一個池塘,造一座曲橋,建一個亭子,給辛辛苦苦收集來的古建筑找一個合適的棲身之處,同時也為企業營造一個文化氛圍,提供一個洽談業務時的休閑場所。不過,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快,他有點“玩大了”。

  造園雖然艱辛,但陳金根不僅渾然不覺,還樂在其中,甚至連工作重心都為之轉移。他說,1988年之前,他的精力100%用於辦工廠﹔1988年以后,已有30%的精力轉到了造園上﹔近5年,則是70%用於造園。現在,園林不僅能夠做到“以園養園”,還能略有盈余和反哺企業。“園林的存在和對社會開放至少給企業做了一個很好的廣告。”陳金根說。

  陳金根以其半生努力,建成了一座屬於自己的蘇州園林,佔地150畝的靜思園,成了江南最新、最大的私家園林。

  園林建成后,陳金根想到了3公裡外的退思園。退思園主人蘭生,因被彈劾,革職回鄉,花10萬兩銀子建造宅園,取名“退思”,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陳金根想給自己的園林取名為“進思園”,寓意“富而思進”, 一進一退,與退思園形成鮮明的互補。費孝通先生得知后,感到此名雖好,但尚有美中不足之處,他考慮再三,從陳金根這般安靜崇文,10年方磨成一園,殊為難能可貴,建議取名“靜思園”, 取“富而思進,靜以致遠”之意。“靜”與“進”諧音,“靜”的目的是“致遠”,仍然是“進”的意思,與陳金根的想法正好吻合。

  靜思園結束了蘇州私家造園中斷百年的歷史,使蘇州園林這棵老樹又長出新的嫩芽。靜思園建成后,參觀者絡繹不絕,接待游客已近千萬人次。2005年,靜思園又被列入國家4A級旅游景區。靜思園再續蘇州私人筑園的夢想,驗証了“亂世毀園,盛世造園”的歷史規律,隨著陳金根不斷完善,靜思園必將變得越來越美。

  人物名片:陳金根,江蘇省吳江市新興玻鋼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江鬆陵鎮商會會長、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委員會”顧問、蘇州靜思園園主。

(來源:中國文化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