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封面 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8月23日電 (文化頻道綜合 陳苑)據羊城晚報報道,中山大學校方首次要求新生在暑假期間閱讀《弟子規》並寫讀后感,中大哲學系知名教授袁偉時發表評論《中山大學的新“笑劇”》,提出尖銳批評。中山大學新生讀《弟子規》一事引發網友爭議,是應該一批到底,還是支持中大做法?《弟子規》是否值得現代大學生閱讀,如何讀懂《弟子規》的文化寓意等等,都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
校方回應:新生閱讀《弟子規》並非強制行為 可批判性閱讀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廣州中山大學今年本科新生報到時被要求除了要交上一份“公益囊”,還要上交一份“悅”讀感的暑期作業,即新生閱讀《弟子規》的讀書經歷和讀后感想。此舉引來網上熱議。校方29日回應稱,作業並非強制行為,學生可批判性閱讀,但要形成理性思維去判斷。校方稱初衷是希望新生暑假別太閑,利用假期去實踐公益,多讀點書。中山大學學生處一位負責人表示,之所以在傳統經典中相中《弟子規》,是因為其可操作性強,明確指出為人處世應具備的禮儀與規范。這份讀后感屬於“第二課堂”的內容,希望新生們在將來的專業學習同時,勿忘學習立身做人的道理。校方同時強調,兩份作業只是倡導性質,作業上交給輔導員即可。
袁偉時發表評論對於中大此舉提出尖銳批評
中山大學哲學系知名教授袁偉時在騰訊網發表評論《中山大學的新“笑劇”》對於中大此舉提出尖銳批評:“一本17世紀的蒙學教材,一下子上升為大學生必讀的“經典”,力度太大了。不過,需要考証一下,新中國成立以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較深研究的學者會承認它是經典嗎?這不過是儒學傳播中的又一小笑話吧。”
袁偉時在文中還舉例分析,反對中山大學讓新生讀《弟子規》: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藥你得嘗一口!親長逝世,三年不准吃肉!能這樣操作嗎?
最嚇人的是這本粗淺的小娃課本,傳授了“為人處世應具備的禮儀與規范”。一個合理的疑問是:為人處世的禮儀與規范要不要發展變遷呢?21世紀的現代公民為人處世與17世紀聖祖康熙皇帝治下的臣民總有點區別吧?它諄諄教導:“人有短,切莫揭……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做個什麼人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儒家先賢尚且所不齒﹔能把21世紀的大學生納入這個“規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