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誦讀《弟子規》並非“小兒科”
據紅網報道,從思考品德教育的現狀來看,今天的高校,在開展感恩教育方面,則存在著一定的欠缺。在高校中重新掀起誦讀《弟子規》這樣的“小兒科”讀物,其實是意義深遠了。它能夠讓大學生們,重溫那最朴素的道理與准則,並糾正自己的行為方式。事實上,《弟子規》這樣的讀物,與那些口口相傳的古訓一樣,能夠流傳幾千年,這本身,就足以說明,他們的價值,遠遠不是“小兒科”所能夠界定的。
讀《弟子規》,更該讀懂其文化寓意
據武漢晨報報道,從因果聯系上看,大學要求學生讀《弟子規》,這之中其實隱含著當下社會道德滑坡的現實。故而,審視中山大學這一舉措,更不該缺位的不是爭論,而是反思。
《弟子規》中有精華,也有糟粕。精華應吸取,糟粕理當拋棄。但如果僅滿足於這淺顯的解讀,而忽視了其背后隱含的文化危機,那圍繞大學這一做法而展開的爭論都將變得空洞而無價值。
延伸:高校創意為何屢遭批評?
據揚子晚報報道,我們經常說高校要去行政化,呼吁自主權,但每次高校弄點創意,總要一批到底,這究竟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抑或是骨子裡葉公好龍而已?大學裡開了“爬樹課”要被罵﹔大學裡開了“淑女班”也要被罵﹔大學裡裝不裝空調,正反都能罵……就像有論者說的,“是有那麼一些人,凡古籍就批判,我想問,你們都為國人塑造了什麼樣的精神文化?我們的信仰到哪裡去了?”破而不能立,這就是輿論對高校建設的情緒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