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南京市民向當地媒體報料,稱在棲霞區燕子磯街道旁的南京化工廠裡,有一座年代久遠的古橋,掩映在雜樹叢中。當地媒體記者當即趕到現場,看到這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古香古色,頗有些年頭了。街道文化局人士稱,這是一座在南宋時期就有記載的石橋,名叫寒橋,歷經多次戰火,至今至少有750多年的歷史。南京市文化局文物保護處丁處長告訴記者,南京目前留存的宋朝建筑非常罕見,與之相媲美的,僅有溧水宋代的長樂橋。
古橋藏在工廠內
記者來到南京化工廠。工廠已搬遷,在一片雜樹叢中,隱隱約約掩映著一座石砌建筑。撥開這些樹枝,鑽進去,隻見樹林中別有一番洞天,在樹枝交錯之下,一座長約30米、寬5米的石橋出現在眼前。石橋為單拱,跨度約為5米,石橋底部全部由青石呈弧度互拱而成。在側面的橋欄板上,兩側各鑲一塊刻石,中間有兩個正楷大字“寒橋”,一側有行小字“甲寅年仲春”。
走上橋面,可見50厘米見方的青石一一鋪展,形成了光潔滑溜的橋面,顯示歲月的洗禮和行人的踩踏,石面已被磨平了。在橋的兩側有十余節石欄杆,上面刻有精美的紋飾。在靠橋身南側一面,離橋面約1米處,嵌有兩隻龍頭,伸出橋身。據介紹,這是橋身的排水設施,雨水從上面流下,滲進橋體后,可從這裡排出,直接流進河中。在橋頭西面,有一道圍牆,圍牆裡一座石碑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其正面刻有碑文,細看之下,碑文有破損,但“保魯皖之民渡江而來”、“鄉人之過此橋及北人之渡”等字仍然清晰。在碑的反面,有一個古代文飾的罩頂,邊沿處刻有“民不病涉”四字。據介紹,這四字出自《孟子》“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意思說,“寒橋”修好后,百姓不用再受苦涉水渡河了。
燕子磯街道文化站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裡原本連有一條河,直通長江,早年河應該比較寬,這橋有拱,還有引橋,比現在要長,可能是當時渡河的要道。石橋所在的南京化工廠一名老工人告訴記者,這座古橋數十年間一直在這裡,一直沒人動過,也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距今至少750年了
據介紹,寒橋又名韓橋。棲霞區文化局負責人稱,對於寒橋,歷史上早有記載。諸如宋代的《景定建安志》、元代《至正金陵新志》、明代《萬歷上元縣志》、清代《乾隆上元縣志》等志書,對這座古橋均有簡要卻明確的記載,並稱:韓橋,在城東北三十裡。其中,南宋編修的《景定建安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對韓橋的記述,則尤其具體詳細。
據《景定建安志》記載,當年這座古橋所在地,為上元縣管轄,橋兩端聯系著一條大路,往南可達建康城(即今南京),往北可到長江南岸的笆斗山渡口,遠至烏龍山、周家山諸地,實為長江南岸的一條重要通道。
“當年,南宋王朝為抵御金國南侵,由制使姚希得創建了寧江新軍,並沿江岸設了八個屯,派兵駐守,其中韓橋就是一個屯。而清代駐建康城的八旗兵,也將觀音門、韓橋、燕子磯,作為守備重點。由此可見,韓橋在歷史上,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很重要的。”
“景定年間起點為公元1260年,而《景定建安志》也是在這期間修撰的,能夠進入地方志,這說明當時寒橋已在當地非常有名,並且存在相當長的時間了,從而被記載下來。也就是說,這座橋的歷史距今至少是750年以上,隻多不少。”燕子磯街道文化站這名負責人說。
宋代石橋僅存兩座
寒橋至少歷經了750多年的歷史滄桑,橋下的河水經過多次改道,如今河流已干涸。寒橋也有過多次的塌毀和重修。民國時期因河道淤塞,整座石橋被泥土掩埋,隻露出橋身最高處。1914年(農歷甲寅年)由常州孫復瑞捐資修建,才露出如今這樣的真容。
“目前宋代石橋在南京留存僅存兩座,保存比較完好的還有溧水的長樂橋,也是宋代的。”南京市文化局文物保護處丁處長說,因為經過了后代的維修與復建,寒橋保留了部分宋代的構造,其橋身還有明代的構件,說明后代又修復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