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版好萊塢大片《侏羅紀公園》目前正在我國公映,盡管由一部20年前的舊作轉制而來,仍然在7天裡獲得了近2億元票房。與此同時,一個名為《除了熱鬧和懷舊,你還可以看點啥》的科普帖也在網絡上迅速走紅。作者在進行了詳細對比之后指出,鑒於20年來人類對恐龍有了很多革命性的新發現,這部當年讓人嘆為觀止的科幻電影,如今看來卻錯誤百出。
復活恐龍?DNA信息150萬年后就無法解讀
這個帖子最早發表在科學愛好者集中的果殼網上,作者網名叫Ent,是一位古生物學博士,同時是科學鬆鼠會的成員。對於片中出現的各種恐龍,作者一一做了分析。比如同屬於獸腳類恐龍的霸王龍和伶盜龍,導演讓它們在互相決斗時各自都做了甩尾動作來烘托氣氛,伶盜龍還擺出了齜牙咧嘴的憤怒表情。然而作者指出,這些動作對獸腳龍來說實在太高端了:齜牙咧嘴需要大量的面部肌肉配合,而獸腳龍的面部骨骼似乎沒有那麼多肌肉附著痕跡,也就沒有足夠的肌肉﹔獸腳龍的大尾巴是用來平衡軀體的,所以有許多硬纖維加固,很不靈活,不可能那麼輕易就甩來甩去。
而在這20年來的科學新知中,對《侏羅紀公園》最致命的則要屬DNA半衰期的發現。該片拍攝於1993年,講述一群科學家通過提取DNA的手段讓恐龍復生,在此基礎上建成了一個恐龍公園,即“侏羅紀公園”。因為安全系統癱瘓,恐龍們紛紛出逃攻擊人類。然而,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DNA水解的半衰期大約是521年,即便是在零下5攝氏度的最理想條件下,其化學鍵隻需要150萬年就已經破碎得無法解讀,再經過530萬年就分解得一點不剩了。而恐龍,正像作者在帖子中強調的那樣“可是在足足6500萬年前滅絕的”。
細節錯誤?不能用科學發現和科幻作品一一對應
盡管如此,在很多觀眾看來,由此判斷《侏羅紀公園》是一部失敗之作恐怕太過草率。“科幻不是科學。不能用科學發現和可行性來對科幻作品中的描述一一進行驗証,這不是科幻作品要實現的目的。”著名科幻作家韓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
韓鬆告訴記者,若用科學的放大鏡來審視,細節錯誤的科幻作品有很多。比如全世界最早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中,主人公通過把人的尸體碎片拼接來創造人的做法,在今天看來無疑是落后而無效的。電影《星球大戰》中對於太空飛船的描寫,如今也被証實是不科學的。
然而,這樣的錯誤並不影響科幻作品的價值。在韓鬆看來,科幻作品的重要意義在於激發人類的好奇心,為科學的發明創造提供想象。實際上,飛機、潛水艇、機器人、互聯網等現代社會的大部分科技成就,最早都是出現在科幻作品當中的。美國科幻電影系列《星際迷航》中出現的“遠距離傳輸”概念,后來也成為物理學家的研究方向,並通過實驗走出了科幻范疇而具備了理論上的可能性。
而科幻作品更重要的核心在於科學觀念的建立。“《弗蘭克斯坦》為什麼今天看來仍然是經典?因為作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科學觀念,就是人也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出一個和自己一樣的生物。《侏羅紀公園》提出人類可以將埋藏在琥珀中的DNA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加以利用,這一觀念在今天看來也沒有過時﹔復活遠古生物正是當前古生物學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韓鬆這樣表示。
也許我們可以這麼理解:科幻與科學從來都是共生共榮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科學青年們對《侏羅紀公園》的“糾錯”,不僅增加了看電影的趣味性,也是一種科學普及。有這樣較真的影迷,對科學和科幻而言,都是一件幸事。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