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行業分析:傳統戲曲困境中的突破與突圍

2013年08月27日10:31    來源:新華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行業分析:傳統戲曲困境中的突破與突圍

  高溫八月,省錫劇團“烤”出了一部新戲《草命天子》。戲還沒排完,就接到了來自保利院線等劇場的30多場訂單。團長周東亮指著演出日程表告訴記者,“新戲、老戲加在一起,下半年的演出已經排滿了。”記者在表上看到,“九月份:1—25號宜興徐舍﹔26—28號,武進大劇院。十月份:1—7號,宜興楊巷6場﹔13—14號,張家港體育館……”去年,省錫劇團演出150多場,1270多萬元的演出年收入在省演藝集團名列第一。今年上半年,該團又在各地巡演80多場。更難得的是,這些演出都是純商演,門票是一張張賣出去的。

  《草命天子》根據民間故事“狸貓換太子外傳”改編而成,以感恩弘孝勵志為主題,以喜劇形式加以呈現,讓觀眾在輕鬆愉悅中感受正能量。該戲雲集了省錫劇團老中青三代精英,更有白玉蘭獎、梅花獎得主加盟。饒是如此,該團還是在60萬元的創作經費中拿出一半用於“外請資源”。“我們是全國借力,導演、編劇、舞美都是外請的,有的還是跨界加盟,可以給錫劇帶來新的氣息。”周東亮告訴記者,團裡主要演員都參與編劇環節,把演員對戲的理解告訴編劇,這樣出來的戲可以更接地氣,更有看頭。

  在各種鬧騰的娛樂形式之下,如何讓觀眾的目光停在戲曲舞台上,不少藝術團體都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從京劇進校園到昆曲進地鐵,傳統藝術都希望通過接軌時代,在今天依然唱主角。“經典需要傳承,但要用現代人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如果一個戲連我們自己都覺得老套、無趣,觀眾怎麼會喜歡?”對於什麼是好戲,周東亮的標准隻有一個——“觀眾認可的戲才是好戲。”錫劇團裡每排一部新戲,都要到鄉鎮巡演。“基層觀眾,是戲曲的根,他們都是內行。巡演其實也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根據觀眾的反饋來改戲。作品,都是這麼磨出來的。”

  當不少藝術團體仍視“走市場”為畏途,寧願抱著鐵飯碗混日子時,省錫劇團卻主動去貼近市場。“沒有后路了,有時反而是好事。”在周東亮看來,走市場聽起來難,其實就是離觀眾近一些。“掌握了觀眾的需求,市場的脈搏也就摸准了。”但前提是,一定要到基層去,了解觀眾真正想看什麼、愛看什麼。

  如今,省錫劇團在蘇南已形成品牌,一演就是十幾場,場場爆滿。談及和保利劇院的合作,周東亮笑著說,“戲曲演出以純商演的模式進劇院,以前還不多見。一開始保利都不太敢接盤。我就說,‘做一場試試看嘛,虧了算我的。’”事后証明,周東亮的“大膽”自有道理。張家港保利劇院鞏升林經理就告訴記者,“票確實好賣,一千多人的劇場,兩天不到就賣光了。”試水成功,鞏經理很快就把省錫劇團推薦給其他保利劇場,以巡演的形式聯手引進。

  培養年輕觀眾,重視演出后與觀眾的互動。每場演出后,省錫劇團都會把觀眾請上台,從服裝到動作一一體驗。從不懂到懂,由懂到專業,這就是引導、培養的過程。今年,省錫劇團在蘇南10所小學成立了錫劇興趣班,由專業演員負責教課,每天兩小時。該團袁逸華書記說,“學生已經有500多名了,以后不管是做演員還是當觀眾,對錫劇來說都是一種傳承。”

  在傳統戲曲式微的今天,省錫劇團的突圍有著標杆性意義。對很多艱難生存的文藝團體而言,與其坐在家裡怨天尤人,不如大膽走出去,到市場上去磨練,到一線去感受基層觀眾最朴實的需求。這樣打磨出來的作品才是真正有泥土氣息、接地氣的好作品。

(來源:新華日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