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休教授、著名中國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先生近日因心臟病去世的消息傳開后,海內外學者共同緬懷夏志清先生的研究成就,話題尤其集中於他的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和他與中國作家的友誼。這本出版於1961年、不斷再版的英文著作特別推崇錢鐘書、沈從文和張愛玲3位作家的藝術成就。其后數十年,國內主流文學史著作陸續肯定上述3位作家的文學成就,不能不說與它的影響有關。正如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思和對本報記者所述:“《中國現代小說史》總體來說對現代文學是提供了另外一種很好的參照系。將夏志清的文學史和主流文學史結合起來看,會對中國文學了解得更加全面。”
與沈從文的“神交”
“夏志清先生的文學史很好的一點是談具體作品,特別是碰到比較符合他的審美趣味和文學觀念標准的作家,評價是比較准的。”復旦大學中文系張新穎教授說。
張新穎以沈從文的例子說明這一點。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第八章裡專門討論沈從文。其中說到,沈從文作品中的“田園氣息,在道德意義上講,其對現代人處境之關注,是與華茲華斯、葉芝和福克納等西方作家一樣迫切的”。他將沈從文筆下的蕭蕭和福克納小說《八月之光》中的利娜·格洛夫相比較,認為“兩人人格之完整,卻絲毫未受侵害。由此看來,沈從文與福克納對人性這方面的純真,感到相同的興趣(並且常以社會上各種荒謬的或殘忍的道德標准來考驗它),不會是一件偶然的事”。
張新穎認為:“夏志清將沈從文和華茲華斯、葉芝、福克納和海明威這樣的西方重要英語大作家的作品並列比較,表明沈從文在夏志清心中的地位很高,更是無意中揭示了沈從文在文學上的某種‘野心’:他要使自己的作品,特別是短篇小說,達到與世界作家比肩而毫不遜色的程度——晚年沈從文曾在與好朋友的私人信件中表露過這種心願。雖然夏志清寫作這本書時與沈從文還沒有交往,卻傳神地把握住了這點。”
《中國現代小說史》出版近20年后,沈從文才與夏志清會面。1980年11月7日,沈從文應邀訪問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二十年代的中國新文學》。校園內貼出的海報尊稱沈從文是“中國當代最偉大的在世作家”。這場演講中,夏志清親自擔任主持人。1983年,沈從文已小中風,夏志清去北京時專門前往他家探望。
“文學史的多元是歷史的進步”
夏志清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貢獻,絕不僅僅在於“重新發現”了哪位作家,更在於他提供了文學史的另一種寫法——從審美的、藝術的標准,“以對優美作品的發現與批評作為首要工作”(夏志清教授生前接受訪問時語)。
陳思和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他大學畢業不久看到了《中國現代小說史》的中譯本。一閱之下,感到“轟潰”。在此之前,陳思和閱讀了大量國內出版的文學史著作。“這些文學史的作者雖然不一樣,但對作家的評判和選擇標准卻差不多,缺少個性。”陳思和說,“夏志清的文學史當然也有意識形態的印記,但他的主要標准還是藝術性和文學性,是對作品的審美。”正是受到了《中國現代小說史》的“刺激”,陳思和才去讀了沈從文、張愛玲的作品。
不過,陳思和並不認同長期以來流傳甚廣的“夏志清一手捧紅錢鐘書、張愛玲、沈從文”的說法,“夏志清不是捧,而是還這些作家以本來面貌。因為這些作家的藝術當得起這樣的贊譽,只是過去因為歷史原因被遮蔽了”。
2005年,《中國現代小說史》簡體中文版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推出,與國內讀者見面。陳思和說:“現在,我們對文學史的理解已經比較多元了,這是歷史的進步。”本報首席記者 吳越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