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基本完成對150萬余個國有單位調查摸底—— 

“身份証”讓文物“活”起來(熱點解讀)

本報記者 王玨

2014年02月18日08:15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山西省博物院普查人員正在測量文物,以便於給文物上“身份証”。
  國家文物局供圖

  看更多內容
  掃描二維碼

  核心閱讀

  17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做客人民網文化頻道,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介紹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最新情況。

  據介紹,去年4月開始,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目前,國有單位的可移動文物普查已基本完成,本月起正式開展文物採集認定,並對已有的資源進行導入審核。

  

  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物質文化遺產又分為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包括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城、村鎮等,可移動文物包括國有館藏文物和民間收藏文物。

  我國可移動文物種類豐富、數量龐大、價值突出、收藏體系日益多元,但是由於組織、技術等多方面限制,存在著數量不清、保管狀況不明等問題。2013年4月,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

  完成文物名稱、類別、保存狀態等14項信息的登錄

  宋新潮介紹,本次文物普查的對象界定在國有單位,包括了“黨政軍”、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全國共有150萬余個。普查的范圍確定以1949年為分界線,1949年(含)以前包括珍貴藝術品、工藝美術品、重要古籍、文獻資料、手稿,反映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有關的代表性實物以及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化石標本﹔1949年之后包括國有博物館收藏的重要實物資料、藝術品、民族民俗文物,納入到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禁止出境的已故著名書畫家名錄的代表作等。

  以申報一件可移動文物為例,申報單位首先把被認為是文物的物品報到縣級普查辦,經過審核之后,再依次報到地市級普查辦、省級普查辦和國家普查辦,一個文物至少經過5—6次專家鑒定,個別存有疑問的文物可能進行現場鑒定,但是大量審核是在網上進行的。

  宋新潮打比方說,普查登錄的文物要完成文物名稱、類別、保存狀態等14項信息的記錄,相當於給文物上了“身份証”。

  據國家文物局近日公布的普查最新情況,目前對150萬余個國有單位是否存在文物基本完成了調查摸底,這是不改變保管現狀和所屬權的現狀調查。

  行業外覆蓋面廣,行業內數量大、基礎弱

  我國已經完成了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積累了一定經驗。但與不可移動文物相比,可移動文物普查面對的任務和挑戰更為艱巨。

  宋新潮指出,可移動文物普查有四方面的難點:一是行業外覆蓋面廣,涉及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等19個行業和系統﹔二是行業內數量大、基礎弱﹔三是普查標准需繼續完善,這個標准包括普查范圍﹔四是普查經費不足。

  “北京故宮博物院對故宮整體文物徹底普查用了7年的時間,涉及187萬件文物,我們對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登錄,工程將更為復雜。”宋新潮指出。

  “可移動文物普查需要普查者具備一定的專業性。”宋新潮說,為了解決基層實際操作中的困難,目前採取了三種辦法:

  ——讓省級普查辦承擔更多的工作,應對地市級普查辦人員少、專業力量薄弱的情況﹔

  ——對地市級普查辦人員進行文物普查培訓,現在已經培訓了1.5萬名骨干人員,除此之外還專門培訓了1.6萬名普查員,比如一些單位需要鑒定文物,普查員經過普查之后給予基本認可,這些人大多數是博物館或者是本系統的工作人員﹔

  ——組織一支專家“別動隊”,支持地市級和基層單位的工作,各省、市都成立專門的專家隊伍,分片包干,指導縣區,解決地方上專業力量不足、專業水平有限等問題。

  通過數字化方式進行傳播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正做著“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這一基本工作,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呢?

  “現在我國博物館展出面積很有限,大量文物堆在庫房,可以通過普查建立服務平台將文物在網上展示。通過數字化的方式進行傳播,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文物的具體了解和認識,把文物變成一種公共的文化性產品。中國文化走出去實際上是中國文化元素走出去。這些做法有益於‘讓藏在禁宮中的文物活起來’,真正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宋新潮說。

  宋新潮說,通過可移動文物普查,對登錄的可移動文物,國家將在文物保護、保管上給予支持﹔在文物流通上,可依法變賣。

  “我們希望通過在法律規定內的流轉讓文物發揮其應有作用,讓文物流動起來。比如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普查作為建設中國出版博物館的重要基礎。”宋新潮說。

  宋新潮表示,普查旨在系統掌握國有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及基本狀況,建立國家可移動文物登錄體系和管理機制,實現國有可移動文物管理及社會服務平台體系。

  今年將進入全面調查和登錄

  據介紹,2014年,普查將進入全面的調查和登錄階段。今年下半年將著手服務平台的建設,並逐步向社會展示普查成果。可移動文物信息服務系統也將向社會開放,人們可進行文物數據及圖片的查詢、檢索等。

  據了解,英國第一次文物普查用了30年時間﹔意大利的文物調查保護工作從二戰前就已開始,到上世紀90年代僅完成已知文物的8%—15%﹔法國將文物普查作為一項“永不落幕的系統工程”,於1962年啟動,至今仍在進行。

  “本次普查是階段性工作。”宋新潮說,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的普查時間是5年,從嚴格意義上講,不可能完成全部工作,下一次文物普查,還將涉及未列入館藏賬目的近現代文物和民間文物。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18日 09 版)
(責編:易瀟、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