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專家:文學家要做正能量的發現者和傳遞者

2014年02月14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專家:文學家要做正能量的發現者和傳遞者

  對話人:張 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

  高建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陸建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劉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

  黨聖元(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

  閱讀提示

  ●文學反映現實,不是客觀物理再現,中間必然經過作家的主觀選擇、價值評判、風格著染,帶有不可剔除的主觀色彩。文學作品最終呈現出的能量是積極還是消極,不在於表現對象本身,而是取決於作家本人

  ●文學是筑夢的事業。夢想不等於現實,也替代不了現實,現實可能依然難如人意。但是,有夢想就會誕生希望和力量,就會衍生出改變現實的動力。讓夢想照亮現實,讓夢想成為前行的燈塔。這樣的文學,才是正能量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正所謂翻天覆地、滄海桑田。我們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戰勝了多少挑戰?闖過了多少難關?經歷了哪些艱辛和歡悅?積累了哪些經驗和教訓?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行動寫出了時代的史詩,而文學家的史詩卻很難見到。時代需要史詩般的偉大作品,中國當下的文學虧欠了時代

  ●文學應該用偉大的思想和昂揚的激情提升、引領讀者。這種提升和引領,也許沒有幽默滑稽來得輕鬆愉快,但惟其如此,文學的意義才更加凸顯,文學家的價值才得以呈現

  ●文學要“有補於世”“有輔於世”,要通過積極的反思與批判,對療治社會、人心之偏失起到“針砭”“藥石”的作用,從而“有補”於社會淨化,“有輔”於全民族精神道德素質的提高

  張江:在社會發展演進過程中,文學從無到有,由粗入精,不斷繁榮盛大。人類之所以創造文學,並在漫長歷程中精心守候、戮力發展,在物質生活極端貧困的境況下不棄不離,使它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最終成為體制完備的藝術門類,根本原因是什麼?因為文學承載和傳遞了正能量。文學中的正能量催人奮進、引人向上,讓人類得到心靈的淨化、精神的陶冶,引領和推動人類自身及社會不斷進步。這是文學社會學的基本常識,也是文學安身立命之本。時至今日,學科地位的固化和各種現實因素的誘惑,讓許多人忘記了這個原點問題,一些作家熱衷展示和傳播各種消極因素,宣揚和縱容負能量,給文學的存在和發展帶來致命傷害。我們疑慮的是,人類創造文學本意是以此壓抑自己,陰郁、沮喪、無望地度日嗎?如果沒有了正能量,人類還需要文學嗎?文學還能夠存在嗎?

  “負能量”在蔓延

  高建平:應該說,古往今來,絕大多數文學都在傳遞正能量。這些文學作品,讀后給人溫暖和教益,教人向上向善,讓人即便身處逆境,也能感知光明,看到希望,獲得面對生活的勇氣和開拓未來的銳氣。這就是文學的正能量。但有些作品正好相反。它們不是勸人向上向善,而是向下向惡,示人以卑劣、凶殘、惡毒。這樣的作品,不能激發力量、砥礪精神,反而消磨意志、誘人沉淪。人類本性中既有形而上的追求,也有形而下的趣味,正能量的文學點燃人類魂靈之輝光,負能量的文學則放大晦暗與低俗。正能量文學輸出善意和力量,促進社會和諧,推動時代進步﹔負能量文學釋放毒素和陰霾,腐蝕世道人心,敗壞社會風氣。

  當下,負能量在文學創作中大有蔓延之勢,並幻化為各種形態。有人篤信文學就是寫“自我”。於是在作品中將“自我”無限放大,而這個“自我”,又大多是一個對世界充滿敵意的病態“自我”。個人的小挫折、小傷痛被夸張演繹成滔滔洪水,通篇都是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對世界充滿抱怨。有一些人將道聽途說的各種負面新聞直接拼貼到作品中,極力渲染社會的冷漠和人的無助,宣泄頹廢厭世的情緒。更有人以欣賞的筆調極寫人性之惡,將人生描繪成一場人對人的戰爭。沒有親情友情,沒有忠誠信任,隻有爾虞我詐,輕至小聰明、小算計,重至巧設陷阱,害人為樂。

  但頗為奇怪的是,這種傳播負能量的文學眼下很有市場,甚至被一些作家、批評家追捧,冠之以深刻、真實、現代等溢美之詞。而弘揚正能量的作品,反被斥為膚淺、俗套、過時。對於這種趨向,不能不引起重視。

  表達取決於心態

  張江:有人可能會說,負能量作品的出現,根源不在作家,而在社會。現實的種種不堪、沉重和丑惡現象,催生了文學中的負能量,畢竟文學是現實的反映。這種觀點貌似有一定道理,仔細辨識就會發現問題。文學反映現實,不是客觀物理再現,中間必然經過作家的主觀選擇、價值評判、風格著染,帶有不可剔除的主觀色彩。文學作品最終呈現出的能量是積極還是消極,不在於表現對象本身,而是取決於作家本人。

  陸建德:這種觀點可謂一語中的。我舉個例子。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人所熟知。“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不可否認,這是一首好詞,堪稱上品。它借用比興手法傳達出的高潔志向和堅定信念也令人感佩。但是,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在詞人眼中,風雨中的寒梅頗為蒼涼、孤獨、寂寞、愁苦,自悼自傷,格調悲愴。

  同樣是詠梅,同樣的詞牌,到了毛澤東的筆下,卻完全是另外一番氣象。“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孤苦、哀怨、頹唐之氣一掃而光,呈現出的是十足的樂觀、積極、向上的格調,創造出一種新的景觀與氣象,令人嘆為觀止。

  面對同一種事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是手法、技巧、藝術修養問題嗎?不是。根本原因是創作者個人的心態、情懷和境界不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束寒梅,迎風綻放。陸游看到的是孤傲和悲愴,毛澤東看到的則是奉獻和樂觀。這就是作家主觀情感的差異。在現實中也是如此。生活在同一空間,面對同一個世界,為什麼有的作家筆下生機勃勃、陽光四射,而有的作家筆下卻灰暗蕭索、陰雨綿綿?一個人若心態失衡、境界狹仄,再美妙的現實在其眼中也暗淡無光﹔反之,心態積極、境界高遠,即便身處逆境也能看到光明和希望。

  當然,每個人都有以自己的觀點和心態看取世界的自由,也有表達自己對世界獨特看法的權利。但是,一旦他成為一個作家,我們對他的要求就不再等同於常人。一定意義上說,作家是一個思想和情緒的發散場、輻射源,作家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讀者,感染著千千萬萬的受眾。作為一個作家,一個以塑造人的靈魂為職責的人,他創作的目的,到底是讓人感受到光明和溫暖,還是將人拉到陰暗處,讓心靈變得狹仄和冷漠?答案不言而喻。

  文學是筑夢的事業。夢想不等於現實,也替代不了現實,現實可能依然難如人意。但是,有夢想就會誕生希望和力量,就會衍生出改變現實的動力。讓夢想照亮現實,讓夢想成為前行的燈塔。這樣的文學,才是正能量。

  時代和文學都要“大敘事”

  張江:這些年的文學理論中,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要解構“宏大敘事”。有人甚至抱定這樣一種認識,認為“宏大敘事”是落后的創作觀念,“后現代”,“小敘事”,纖細的個體和自我才是文學的正宗。宏大敘事過時了嗎?放眼時代,人類不斷開創著偉大的事業,生活朝氣蓬勃地前進,奮斗向上的精神演繹著宏偉闊大的生命。大江東去是生活的主流,承載著共生的世界和人生。文學不僅是欣賞和娛樂,它也要給人感奮和動力。“宏大敘事”不會過時,文學必須有史詩般的恢弘巨制。

  劉躍進:生活是多樣的,文學也是多樣的。在文學中,既需要“小敘事”,也需要“大敘事”。“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是陶淵明眼中的美景﹔“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是曹操心中的氣魄。“楊柳岸,曉風殘月”代表著一種思緒﹔“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又是一種心情。它們都是美的。但是,有沒有境界和情懷的高低之分?很明顯,曹操和蘇東坡展現了國家與民族的情懷,是奮斗的向上的不屈的精神和氣概﹔陶淵明和柳永哀唱了個人與私我的愁緒,是落寞的慵散的無奈的嘆息和傷感。

  我堅持認為,文學要反映時代。時代需要宏大敘事。文學史上,無數文學作品,正因為反映了時代,才有了大的氣象,才成為永不磨滅的經典。杜甫的詩,唱安史之亂前后盛唐社會盛極而衰的社會遞變,由此有理由稱為“詩史”﹔元稹、白居易的新樂府創作,關切百姓民生,細小處入筆,才拓出一番宏大氣象。曹雪芹寫的家族命運卻與社會制度相聯,筆觸極深。現代文學史上的魯、郭、茅、巴、老、曹等經典作家,更是將自己的思考與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對人民的命運極盡關注,他們的作品,貫穿著鮮明的時代意識,追隨著民族解放的步伐和共和國的成長,教育了幾代人,號召了幾代人,在中國現代民族國家的創造和建構中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正所謂翻天覆地、滄海桑田。我們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戰勝了多少挑戰?闖過了多少難關?經歷了哪些艱辛和歡悅?積累了哪些經驗和教訓?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行動寫出了時代的史詩,而相應的文學家的史詩卻很難見到。時代需要史詩般的偉大作品。中國當下的文學虧欠了時代。

  崇高之美尤珍貴

  張江:“宏大敘事”和美學的“崇高”聯系在一起。這些年來,“崇高”之美在文學中日漸稀薄,文壇更多充斥的是調侃、反諷和“小清新”。我們主張風格的多樣化,但是,刻意遠離“崇高”,或者用“惡搞”替代“崇高”,最終導致“崇高”的消解,我們不贊成。

  高建平: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們的精神享受成為需要﹔社會包容度的增加,為純娛樂作品提供了空間。市場中的低級趣味,讓一些人為名為利趨之若?。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作家覺得今天的文學不需要崇高了,隻要輕鬆幽默地制造快樂即可。於是有了各種各樣的調侃、惡搞、戲說。

  文學可以多樣,也應該多樣。百花齊放,就是作家藝術家揮洒各自的創意。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壓力下,有些作品博人一笑,讓緊張的神經鬆弛一下,或者來一點“雞湯”,慰藉一下心靈,也是好事。但是,如果文學僅僅滿足於輕鬆幽默,甚至油腔滑調,這個民族的文學將難有前途。當下有這樣一種現象,從文學到影視,到戲劇和小品,隻滿足於笑。不要深刻的內容,不要精彩的故事,不要厚重的歷史感,更不要高昂奮進的格調,隻要搞笑就好。這就有問題了。本來,能讓人笑是一種智慧,但如果失去內容,剩下的隻有笑,那就變成一種傻樂。

  在舉世言歡、娛樂至上的時代,神聖而庄嚴的崇高之美尤為珍貴。在內涵上,崇高是一種偉大、雄渾、宏麗、非同凡俗的壯美。有人曾經提出崇高的五種構成要素,我們尤為看重庄嚴偉大的思想和壯懷激烈的情感。這種思想和情感,超越日常生活維度,讓人心靈獲得強烈撞擊和巨大震撼,內心升騰起庄嚴感和神聖感,精神世界由此得到提升。僅僅熱衷於幽默滑稽,把文學視為休閑娛樂之物,對壯麗崇高避之棄之,這是對文學,也是對作家自己的矮化。文學創作應該關注讀者需要,但不能一味取悅讀者,甚至用低俗的搞笑和調侃迎合讀者,文學更應該用偉大的思想和昂揚的激情提升、引領讀者。這種提升和引領,也許沒有幽默滑稽來得輕鬆愉快,但惟其如此,文學的意義才更加凸顯,文學家的價值才得以呈現。

  文學代變,崇高不能丟。不能用流氣、痞氣、匪氣來解構崇高,不能用日常生活審美化來消解崇高。在中華民族傳統中,也有剛、大、聖的概念,中華民族以此為最高的審美范疇。我們還是需要這樣一種文學,它有震撼力,庄嚴而神聖,有敬畏之心。這才是真正偉大的文學。

  積極的反思和批判也是正能量

  張江:必須清楚一點,倡導文學要激發和傳遞正能量,絕不意味著要求文學隻能“歌頌”和“贊美”,而消解文學應有的反思與批判功能。對社會和人生進行積極而尖銳的反思與批判,也是文學正能量。關鍵在於作家怎樣反思和批判,目的是什麼,落腳點在哪裡。

  黨聖元:強調這一點非常重要。當我們提出“文學應該是正能量”這一命題時,可能會招來一種誤解或者攻訐,以為這是一味粉飾、頌揚現實,否定文學反思、批判的功能。這是曲解。我們祈盼文學的正能量,包括文學對生活的積極反思和批判。文學表現“大我”,以宏大敘事產生震撼﹔文學營造“崇高”,以理想之美淨化心靈。凡此種種,都應該而且必須包含著對歷史和現實、對社會和人生做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積極的反思與批判是正能量。中國傳統文論中有所謂“變風變雅”“美刺”“諷喻”“諷諫”“不平則鳴”等等主張,就是在主張文學的反思和批判功能。

  事實上,文學史上因敢發盛世危言、敢敲警世之鐘而成就經典大作的例子舉不勝舉。但這有一個前提,即出發點要對,要站在堅持倡揚真善美的立場上鞭撻假惡丑﹔要立足於社會正義和良知,而不能立足個人的情仇私憤。針砭時弊,針針刺在世道人心的要害處,目的則是要救世,鞭撻丑惡的現象,將人們從麻痺中喚醒,又對光明充滿著向往。魯迅所代表的文學反思、批判精神,以其深刻、透徹、沉郁、入骨三分而愈發顯示出文學的正能量。而時下一些作品,尤其是一些歷史題材以及官場、宮廷、職場、家庭、婚戀題材的作品,嘴上說的是反黑,是批判,實際上卻是一味地逞意於歹毒、殘忍、陰損、偏狹等社會和人心畸形變態現象的展覽,由此發泄不滿乃至仇恨,比之於文學史上聲名狼藉的“黑幕小說”“穢筆之作”,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令人沮喪和反感的作品,不是在積極地反思和批判,而是在毒化人心、撕裂社會,是一種腐蝕人心的負能量。

  文學要“有補於世”“有輔於世”,要通過積極的反思與批判,對療治社會、人心之偏失起到“針砭”“藥石”的作用,從而“有補”於社會淨化,“有輔”於全民族精神道德素質的提高。當然,人常有諱疾忌醫的一面,良藥苦口,這就看文學家的本領了,關鍵是藥方要開對,要對症施藥,是在扶正祛邪、固本滌穢,警醒、激奮人們向上,而不是賣假藥、拱虛火,更不能為了漁利而毒蝕天下人心。

  張江:任何時代都是正負能量並存,但正能量永遠堅定地存在,永遠站在負能量的上風。正能量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文學家要做正能量的發現者和傳遞者。文學家的眼光投向何處,興奮點落在哪裡,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生活和人心,決定了文學的底色。一個人胸懷闊大、正氣浩然,正能量一定是主導﹔一個人心胸狹隘、蠅營狗苟,下筆也難以磊落。“文如其人”是有道理的。文學家不僅要提高藝術水准,更要致力於精神的“清潔”,講情操、講境界、講高遠與宏闊。唯有如此,文學才擁有發現正能量的慧眼,才能形成弘揚和傳遞正能量的強大氣場。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