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孔子曾反對厚葬顏回:不因感情而僭越禮制

2014年03月04日10:40    來源:青島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孔子曾反對厚葬顏回:不因感情而僭越禮制

  顏回是孔子最賞識的學生,孔子曾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安貧樂道,即便在極其貧苦的情況下,也樂於學道且能體會學道之樂。孔子還表揚顏回 “聞一以知十”“不遷怒,不貳過”。這些都是極高的標准,一般人在學習上能“舉一反三”就很不錯了,人家顏回能 “聞一以知十”,如此觸類旁通,當然是第一流的好學生。更難得的是,他“不遷怒”,負面情緒到自己這裡為止,絕不讓自己成為負面情緒的傳輸帶。這一點很多人都學不來,一些人在單位領導那裡受了氣,回到家裡就拿老婆孩子撒氣,或者被家人惹怒了,到單位再把怨氣撒在下屬身上。“不貳過”,就是錯誤犯一次,知道錯了,立馬就改,絕對不犯第二次。這更是一條極高的標准。一個人若能把顏回這幾手學到家,那實在了不得——這樣的人,想不出類拔萃都難。

  顏回比孔子小三十歲,顏回的父親顏路也是孔子的學生。顏回是孔門第一弟子,受到孔子格外的器重。就孔子而言,他其實是想將衣缽傳給顏回的。可惜的是,顏回短命,在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不幸去世,年僅四十歲。

  顏回死時,孔子已經七十歲。最得意弟子早逝,晚年的孔子異常悲傷,“子哭之慟”,說“天喪予,天喪予。”意思是,老天爺這是要我的命啊,老天爺這是要我的命啊!別的弟子勸孔子,說“老師您也不要太悲傷了,節哀順變吧。”孔子回答:“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意思是,我不為顏回悲傷我還能為誰悲傷呢?后來,魯哀公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回答:“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器重顏回,就是要把他作為道統的繼承人來培養的。顏回早逝,是對晚年孔子的一次極重大的精神打擊,孔子覺得自己的“接班人”被上天奪走了。

  有意思的是,孔子雖然傷心至極,卻極力反對厚葬顏回。顏回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把車賣掉,以給顏回買槨(槨,外棺)。孔子拒絕了顏路,他說:“無論有沒有才能,都是兒子,我的兒子伯魚死的時候,也只是用棺盛殮的,沒有使用槨。我不能賣了車為顏回買槨。我以前做過士大夫,出行是不能沒有車的。”

  孔門其他弟子又要厚葬顏回,孔子也反對,說:“不可。”但這次弟子們沒聽老師的話,還是厚葬了顏回。孔子很生氣,說:“顏回生前對待我像對待父親一樣,但我卻不能在他死后像對待兒子一樣。厚葬顏回不是我的意思,是你們非要這麼干的。”

  我們不禁要問:孔子為什麼反對厚葬顏回?原因很簡單,孔子雖然內心十分悲傷,但他不會因自己的感情而僭越禮制。按周禮規定,葬禮的級別要與死者的身份相配。士大夫死后才可有棺有槨,顏淵並未做官,不是士大夫,故不該越禮厚葬。另一方面,顏回生前一直安貧樂道,按其本人的一貫作風,他也肯定不願死后越禮厚葬。孔門弟子們厚葬顏回,於同學感情而言可以理解,但於禮制而言則有所違背。反觀孔子在顏回死后的一系列表現,我們可以看出孔夫子做事的良好分寸感。他雖悲痛異常,但並未喪失理智,亦不肯逾越禮法(當時的社會規范)。

  做人要有理智,不能感情用事,即便在極度悲傷的情況下,也要有所克制,不能“由著性子”而不顧及社會規范。這個道理並不深奧,但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卻相當不易。孔子在顏回死后的種種言行,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堪稱情商高手。

(來源:青島日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