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王維、孟浩然齊名,史有“王孟”之稱。王維的生活狀況,遠比孟浩然好得多,王維有心想幫幫孟浩然。這一年,四十歲的孟浩然到長安應進士不第,到太學賦詩,寫得太有才了,“一座嗟伏,無敢抗”。王維為之延譽不遺余力。某日,王維邀孟浩然到他的府衙做客,坐下不久,大唐皇帝玄宗駕到,孟浩然慌忙鑽進床下。孟的詩名早已上達天聽,王維當即奏明:孟浩然因恐冒瀆天顏,躲在床下。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俱而匿?”因詔浩然出,浩然再拜並自誦所作,詩曰:“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寂,鬆月夜窗虛。”孟浩然誦出第一句時,王維一聽就知道完了,及至誦出“不才明主棄”,觀聖顏已然變色。玄宗本來心情大好,偏偏節外生枝,你孟夫子想不起你的“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也就罷了,省心討個巧,吟誦一聯“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也行,這些名句玄宗定然見賞,一高興封個“翰林待召”什麼的,不是小事一樁嗎?可他偏偏道出了這首最不令皇上待見且微露寒蹇的牢騷詩篇。玄宗的批評不失天子風度:“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雖說未加責罰,“不用”已是最大的責罰。而孟浩然並非不欲求仕,否則無法解釋他四十歲了還不忘考取功名,孟浩然有賴王維而親沐皇恩,卻在那麼一個特別的情境下吟出了那篇不靠譜的五言詩,隻好“南山歸敝廬”了。
孟浩然“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想必人緣定然不壞,然其豪放之處又太過無羈,所以盡管總是有朋友想辦法幫他,往往事與願違。採訪使韓朝宗與浩然約好同上京師,舉薦他當朝為官,浩然聚友暢飲盡歡,朋友提醒不要誤了與韓的約會,浩然叱曰:“喝酒,不要管他。”朝宗怒而前來辭行,浩然毫無悔意,實不欲再趨輦轂,所幸這一回只是誤事而已。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南游襄陽訪孟浩然。此時孟浩然患有背疽,在古代這是十分危險的疾病,孟浩然經良醫診治,病將痊愈,但須忌口,尤其不能吃魚。老友相聚,浩然設宴款待,相談甚歡之際,上來了一道襄陽河鮮絕品查頭?,魚味肥美異常,浩然將醫囑拋在了腦后,“浪情宴謔,食鮮疾動”,王昌齡還未離開襄陽,孟浩然就永遠閉上了詩人的睿目,終年五十二歲。后人說王昌齡心下很是愧疚,這話不錯,硬要說王昌齡的愧疚在於“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乃用典不類。相信王昌齡若知孟浩然吃魚會死,絕不會讓他動一筷子的。
(來源: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