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周,金庸先生度過了他的90大壽。大部分人是通過馬雲的電商網站首頁專題知道先生過生日這回事的,但網絡上,還是有一群武俠迷們手抄840萬字金庸作品為先生賀壽。
沈陽的80后女孩張可,3月10日那天在她的微信朋友圈裡晒了一張家中金庸全集的照片,照片旁的文字寫著:紀念我那青春歲月。其實,跟張可類似,大部分讀者對武俠小說的閱讀都處於自己18-30歲的年齡段,而現在的武俠文學,也正如《詩經》裡那句“式微,式微,胡不歸”一樣,雖然不斷有新的血液注入,卻仍然給人一種黃昏落日的悵惘。
從荊軻到寇仲
武俠走過2000年
如果把司馬遷筆下的游俠算做中國武俠小說的最早主角,武俠的世界到現在已經走過2000多年。
早在《史記》中,就有了一點武俠的影子,比如裡面的游俠、刺客列傳,荊軻、豫讓、聶政、郭解等一批中國最早的豪俠之士借太史公的筆法得以留名后世。到了唐代,社會上盛行游俠之風,而神仙方術的傳說也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20世紀初,現代舊派武俠小說初具雛形,《江湖奇俠傳》、《十二金錢鏢》等皆是中國文學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進入20世紀50年代,隨著梁羽生《龍虎斗京華》的問世,在港台地區迅速掀起了一股武俠小說熱潮,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蕭逸等人不斷突破舊派武俠小說的局限,創造出一個虛幻的武俠世界,江湖恩怨,刀光劍影,更兼愛恨情仇。1981年,廣州《武林》雜志開始連載金庸的代表作《射雕英雄傳》,同年,廣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梁羽生的代表作《萍蹤俠影》。這兩部作品的亮相,讓更多的中國人接觸到武俠小說,而它的風靡速度,讓人始料未及。1994年,在王一川編選《二十世紀大師文庫》時,金庸位列第四,僅排在魯迅、沈從文、巴金之后,其作品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2000年左右,武俠小說又有了新發展,黃易、步非煙、鳳歌、江南等作者將玄幻的內容融入武俠,作品動輒賣出上百萬冊,但是,武俠小說整體的影響力已大不如當年。
武俠作品 永遠的20歲
瀏覽國內某圖書電商網站2014年1月、2月的小說銷售排行榜可以發現,在前20位的上榜新書作家中,有國內重磅作家阿來、嚴歌苓的作品,有國外懸疑作家丹·布朗,有諾貝爾文學家得主多麗絲·萊辛,有科幻小說大家阿斯莫夫,這裡並沒有武俠作家的身影。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劉方政曾經做過一篇名為《金庸武俠小說讀者群調查》的論文,共有2000余人接受調查,73.8%的被調查者至少讀過一部金庸小說,但年齡段在18-25歲區間的年輕人對金庸小說的了解程度最高,在所有樣本中,郭靖是大家最喜歡的小說人物,楊過排名第二。
沈陽80后女孩張可曾經是一位金庸迷,她從小學五年級開始讀武俠小說,家中有一套金庸全集,而且全集中的作品不隻看過一遍,像《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等書甚至看過四五遍。不過今年30歲的她,已經有好多年不讀武俠小說了,“我覺得,武俠永遠是20歲左右的人喜歡的東西,比如說我。好像過了那個年齡段,武俠就不再吸引我。現在我更喜歡社科類的書籍,如果選小說,我可能會選莫言、陳忠實、阿來這些大家的作品看。”
剛念大一的王炳力也喜歡讀武俠,雖然也看金庸、古龍的小說,但她更喜歡讀滄月、步非煙等人的作品,而且習慣在手機上看電子版,“給我一本厚厚的武俠小說,我總感覺自己讀不下去。”她說。
選擇太多 漸漸淡漠的武俠情結
說起來,當年武俠小說的走紅,有其特殊的背景。有文學評論人分析,上世紀80年代,正是改革開放的頭幾年,人們思想上對於閱讀的渴望,和可閱讀作品的貧乏,為武俠小說的走紅奠定了堅實的讀者基礎。另一方面,以梁羽生、金庸、古龍為代表的武俠小說名家,盡管風格各異,但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打底,這些人的作品,既是武俠,更是文學作品。
跟這些作品相比,以玄幻或仙俠為代表的新武俠顯然不同。網絡作家月關在一次媒體採訪中曾經這樣說:“在幾十年前,金庸的‘六脈神劍’、‘降龍十八掌’對讀者很有吸引力。但現在的年輕讀者認為,奇幻或者玄幻裡的‘功夫’顯然更刺激。現在的玄幻或仙俠,大概相當於武俠小說的‘升級版’。”
另外,如今每年出版的圖書數量多如牛毛,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武俠小說的讀者,而網絡時代,可供消遣的事物太多,游戲、電影、音樂,甚至微博、微信,都能把人從書籍中吸引出來,武俠情結也在這樣的前提下被人漸漸淡漠。這不僅僅是武俠小說面臨的困境,也是純文學閱讀所面臨的困境。
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 魏雯
(來源:沈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