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大唐李白》被稱"戲說歷史" 張大春:有史料支撐

2014年03月22日22: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大唐李白》被稱"戲說歷史" 張大春:有史料支撐

  中新網3月22日電(上官雲) 近日,知名作家張大春的小說《大唐李白·少年游》出版,在收獲好評的同時,其關於李白的一些解讀亦引發不少爭論,這部作品更被冠以“戲說歷史”的說法。22日,張大春接受記者專訪特別對此作出回應。他談到,李白因詩歌名世,但他的一生卻並未被充分了解,因此,他希望能夠以另外的角度切入,將自己了解到的李白呈現在大家面前。而自己的作品中雖有推測成分,亦均有史料支撐。

  寫李白因其引領唐代詩歌多樣性

  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曾創作過多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至今仍有流傳。但在張大春看來,世人因詩歌“知道”李白,而他的一生卻不為公眾充分了解,並且,由於種種原因,顯存有關李白的資料亦有相互矛盾之處。因此他想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把他自己了解到的李白呈現在大家面前。

  “就現有材料來說,李白自己的敘述就存在一些矛盾。”張大春舉例,李白曾在五十六七歲時參與唐朝永王近乎叛變性質的陣營,因此當時多數人對他均持有“國人皆可殺”的態度,這也使得李白生平的某一部分變得“曖昧”。

  “再有,李白的詩風,和唐朝當時以近體格律為主流的詩歌創作方式很不同。”張大春說,李白的很多作品均屬干謁酬贈之作,表面上似為逢迎拍馬之作,但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不應該僅憑此便論定李白“沒骨氣”。

  “李白這些詩歌的贈送對象,不只是達官顯貴,亦有身份卑微之人。”張大春說,從這個角度來說,李白的酬贈詩實際上擴大了社會階層中那種中層官僚題贈活動的范圍:隻要他能交往到的,均一律視之,“在這個時代的運作之下,李白引領了詩的多樣性,這就是我選擇寫李白的動機。”在張大春看來,從這個角度切入,才能把“大唐”跟“李白”聯系起來。

  同時張大春告訴記者,雖身為著名詩人,但李白卻從未提出自己的文學主張,純粹把寫詩當成一種“表現”,“就好像常常有人問我,你是為了什麼而寫作。我隻能回答,我就是單純的寫作,不會干別的。”

  李白24歲出游並非因“殺人負案”

  據史料記載,李白曾於大匡山讀書,在24歲那年“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此前曾有報道稱,張大春曾表示李白少年出游因為殺人出去躲避。提及此事,張大春笑言,在他看來李白離家另有原因,自己亦從未說過其出游為“負案在逃”。

  “按照唐朝當時嚴格的法制,李白不太可能‘手刃數人’,即使他曾傷人,這與他出游也沒有直接關系。”張大春說,當時寺廟經濟昌盛,開元前期曾有規定,僧尼之屬可擁有限定數額內的財產。但當時的部分僧人為了留住更多的財富,會拜托可信的熟人私下處理這些錢。而李白的父親李客,便是受托人之一。

  “因此我大膽猜測,可能當時與李客合作的一個僧人突然死去,寺院需要查財產,大家都熟知李客與該僧人的交往,因此李白離家的時候或許因為受父命,將這筆錢帶出去。”

  張大春笑稱,李白可能不是很喜歡做這樣的事情,認為這筆錢來路不正,又不可能告發父親,因此后來自己表示曾在在揚州一年之內以30萬錢接濟天下寒士,把這些錢花了。

  或許正是因為關於李白的一些結論與旁人多有不同,張大春的《少年游》曾被冠以“戲說歷史”的稱謂。張大春則表示,書中很多內容的確有推測成分,但都有相關史料証據的支持,比如當時的制度、經濟情況等。

  “我翻閱過的史料,包括一些基本的資料和相關的研究材料,我在書中也並未刻意添加戲說的成分,放進去的背景敘述也大部出自史書記載。”張大春直言,如果寫成歷史考據的形式,讀者可能會感到乏味。

  此外,張大春透露,《大唐李白》第二部《鳳凰台》將於3月24號上市。

(來源:中國新聞網)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