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唐朝詩人曾談大運河:對朝廷是利 對百姓是害

2014年04月10日13:45    來源:齊魯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唐朝詩人曾談大運河:對朝廷是利 對百姓是害

  隋煬帝下令修建貫穿南北的“大運河”,是唐宋時期連接經濟中心(江南地區)與政治中心(北方洛陽、開封),並進一步輻射到整個中國的交通大動脈。而這一時期,又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詩詞創作的繁榮時期,因此,這一時期的詩詞創作中,必然會出現為數不少的反映、描寫運河的作品,也必然會有受到運河開鑿與通航影響的文學現象的發生。

  評價運河功與過

  唐宋詩歌對運河開鑿與運行功過很早就給予了關注。運河開鑿的主要決策者是隋煬帝。作為一個曾既強盛、統一又很短命的王朝,隋朝的滅亡與隋煬帝開鑿運河有很大關系。因此,反思運河開鑿的歷史,就不能不聯系到隋煬帝。最早出現的這類詩歌作品是白居易的《隋堤柳》。在這首作品中,白居易對隋煬帝開鑿運河持徹底否定態度。他認為,正是因為隋煬帝開鑿汴河(運河)而用之“南幸江都恣佚游”,才使得“海內財力此時竭”,最終“上荒下困勢不久”,導致個人身喪江都(揚州),隋朝亡國的結局。在白居易同時及前后,寫這類題材的詩人逐漸增多,出現了張祜的《隋堤懷古》、李商隱的《隋宮》、胡曾的《汴水》、羅隱的《汴河》等代表作,這些作品對隋煬帝的開河都持否定態度。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感受到運河的開通對南北經濟及文化的交流,對全國的統一和中央集權的維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出行帶來巨大的便利。至晚唐,開始有了一分為二的認識與評價。代表作品是皮日休的《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詩歌認為,如果沒有“水殿龍舟”的荒唐與奢靡,單就開鑿運河而言,隋煬帝的功績不在大禹之下。這實際上是指出,運河開鑿不為過,荒唐嬉游才是過。

  隨著對運河開鑿的認識與評價越來越一分為二,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人們也就愈來愈能辯証地看待。於是,晚唐還出現了一首更為別致的討論運河開通功過的詩歌作品,即李敬方的《汴河直進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作品認為,運河通航對朝廷是利,對百姓卻是害,因為東南地區的“民脂民膏”都是通過這條河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朝廷的。這種對運河功過利弊的分析更進了一層,也更加全面。

  北宋時,運河的作用比唐代更為重要,它是南糧北運的最主要水道。在談到運河時,宋代詩人就不再只是著眼於寫運河本身的功與過,而是完全著眼於現實,就北宋運河的暢通及治理等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些詩篇中有的主張停罷漕運,如石介的《汴渠》﹔有的主張不能罷漕運,但朝廷要節儉開支,如梅堯臣的《汴渠》﹔有的主張另外疏鑿秦漢時期通往關中的舊渠,如鄭獬的《汴河曲》。

  運河上演離別情愁

  大運河和唐宋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人們的仕宦、游歷都離不開這條水系。從某種意義上說,運河是唐宋人的一條生命之河,在其上不斷展示著唐宋人為生計,為前程,為理想而奔波、奮斗的心理脈動,也不斷上演著他們送親別友的離別圖像。

  這是條能牽動思鄉之愁的河流。如崔顥《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泝河。客愁能幾日?鄉路漸無多。晴景搖津樹,春風起棹歌。長淮亦已盡,寧復畏潮波。”作為開封人的崔顥,一進入運河,離家鄉愈近,人的情緒也就愉悅起來,連景色都讓人感覺到愜意。這是條引發客愁的河流。如歐陽修的《自河北貶滁州初入汴河聞雁》:“陽城澱裡新來雁,趁伴南飛逐越船。野岸柳黃霜正白,五更驚破客愁眠。”

  這是條能給人以精神追求的河流。如孟雲卿的《汴河阻風》:“清晨自雲牛馬形,梁宋挂席之楚荊。出浦風漸惡,傍灘舟欲橫。大河噴東注,群動皆窅冥。白霧魚龍氣,蒼茫迷所適,危安懼暫寧。信此天地內,孰為身命輕。丈夫苟未達,所向須存誠。前路舍舟去,東南仍曉晴。”面對著這滔滔流水,有人會有惆悵與失意,但也有人會如孟雲卿那樣,雖已有多次的不如意,但仍能堅定信心,矢志不渝地追求下去。在孟雲卿看來,人生和自然界一樣,有陰就有晴,狂風過后將是風平浪靜的美好前程。

  這也是條不斷消逝、消磨人生命的河流。如王安石的《汴水》:“汴水無情日夜流,不肯為我少淹留。相逢故人昨夜去,不知今日到何州。州州人物不相似,處處蟬鳴令客愁。可憐南北意不就,二十起家今白頭。”數百年來,這條河上有無法計數的人走過,其中許多人應是多次往返。無論是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還是宋代的王安石,他們的感覺是相通的。

  這更是一條送別的河流。在這條河上,唐代就曾上演過無數次送親別友的劇目,也留下大量寫離別之情的作品。北宋時期,以許多送別與離別都是發生在開封城外或沿途的運河(主要是汴河)上。如柳永那首著名的離別詞《雨霖鈴》,詞中所寫的送別地點是在汴京都門外的汴河畔,其“執手相看淚眼”的送別場合是在汴河上,其“念去去”而登舟遠行的路程是延伸向漫漫“楚天”的汴河水。

  地名成文化符號

  因開河而形成的運河水系中的一些河名、地名及相關景點成了唐宋人在創作詩詞時常用的文化符號。特別是隋堤、汴水,成了唐宋詩詞中經常提到和描寫到的景象或意象。在宋代,“隋堤”不僅是代稱隋朝遺跡,最能代表隋朝特征的文化符號之一,成為評論隋煬帝功過是非的一個聚焦點,“隋堤柳”也不僅僅是一種亡國的象征,更成了人們心目中能展示汴京繁盛景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隋柳”、“隋堤柳”、“隋堤絮”在唐宋人那裡,逐漸成了泛指“柳樹”與“柳絮”的代名詞。

  汴水(汴河)更是詩詞中經常使用的景象。寫到運河沿岸的城市,汴水(汴河)往往成了詩人描寫該地景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描寫和這些城市有關的歷史遺跡或人物事件時,汴水(汴河)也多成了重要的抒情元素﹔寫到沿運河南歸與北上的情景時,汴水(汴河)也成了人們必然要提到的景象。到了南宋,汴水(汴河)更成了淪陷金人之手的汴京故都的象征,如朱敦儒的《浪淘沙》:“北客相逢彈淚坐,合恨分愁。無酒可銷憂。但說皇州。天家宮闕酒家樓。今夜隻應清汴水,嗚咽東流。”在朱敦儒的心中,東流不盡的汴水是他對故都最難忘懷的典型景象。□苗菁

(來源:齊魯晚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