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名家談書店]馮驥才:讀書應是發自心靈的本然喜愛

2014年04月22日09: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我們需要的讀書,是一種發自心靈的對讀書的本然喜愛。”

  現在讀書的人不少,但其中多是功利性讀書,而我們需要涵養一種真正的讀書之風,這種讀書是源於心靈需求,源於單純喜歡,較少功利性與目的性考慮。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前實體書店的困境,我認為是一個歷史發展時期的必然現象,到了以后,隨著社會讀書風氣的日漸濃厚,人們的文化素養越來越高,這種趨勢有可能發生轉化,現在艱難的書店也有可能重新煥發光彩。

  我發現很多農村建設的鄉村圖書館都沒有認真地做社會調查,沒有研究農民要讀什麼書,結果這些鄉村圖書館便沒有人氣。希望這種現象能夠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在為農民服務的時候,能更加腳踏實地,更加有的放矢才好。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  馮驥才

  “如果真失去了書店,我們將失去很重要的東西。”

  實體書店需要思考的是,除了賣書之外,還能承擔什麼文化功能。至少它可以成為一座城市裡文化活動與精神交流的場所。我們既然不吝惜投以重金建設博物館、歌劇院,那同樣可以考慮對實體書店也進行扶持。因為散布於街頭巷尾的書店,其文化功能並不亞於音樂廳,甚至一定程度上講,書店更能夠進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如果實體書店真有一天不復存在了,我們會發現失去了很重要的東西。

  ——中國作協副主席  李敬澤 

  “希望對實體書店予以扶持,並進一步規范文化市場。”

  實體書店倒閉現象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我國,實體書店分很多情況,國有的新華書店系統,出版社開設的如三聯韜奮書店,還有民營書店。后者這些年比較艱難,一個原因與房租上漲有關,另一則是因為受到網絡售書的沖擊。書店不同於一般商店的是,它還是一個文化活動場所,對涵養城市文化有潛在作用。我希望國家能夠出台相關政策,規范文化市場,使惡性競爭不要出現﹔同時也希望能夠加大對實體書店的扶持力度,完善相關的優惠措施,比如在城市規劃的時候,應該考慮為實體書店留出特定空間。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  樊希安

  “我每到一個地方,都愛找書店在哪兒。”

  我一直是這樣的,像狗總能嗅得到骨頭在哪兒,我總能找到書店在哪兒。巴黎、倫敦、斯德哥爾摩,歐洲城市有許多舊書店,走進去,聞聞書香,找一本和自己喜歡的領域相關的書,翻開,你可能會發現裡面夾著半個世紀前的發票、簽名、贈言,很親切。在瑞典一家書店,我發現有一本書被它原來的主人貼上有關英國文學的英文剪報,書中也有這個人隨手寫下的筆記,這本書拿在手上,就是在和世界上的某個讀書人交流,雖不知這個人在哪裡,但感覺很溫暖。

  現在網絡書店、電子書多了起來,實體書店和紙版書該怎麼做,我不知道。我想還是會有一群小眾讀者,始終喜歡紙版書,喜歡往書店裡走一走。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陸建德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22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