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五寨前?古城飽經滄桑,急需保護,圖為古城西門外側。 黃水成 攝
平和五寨前?古城飽經滄桑急需保護,圖為西門內側。 黃水成 攝
中新網漳州8月22日電 題:探訪福建平和五寨明代抗倭遺址“前?古城”
作者 林麗君 黃水成
明朝以來,中國東南沿海飽受倭寇侵襲,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五寨鄉至今保留一座明代抗倭遺址——前?古城,成為當年歷史的見証。中新網記者日前跟隨當地居民,一探古城現狀。
前?古城呈橢圓形,南北門寬350米,東西門相距500米,城內面積17000多平方米。據李姓族譜記載,平和五寨前嶺村的李姓始祖叫李元善,由於倭寇入侵,從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遷徙至平和,至明萬歷年間,這支李姓族人已有相當規模。古城老人李主義介紹說,這座前?古城是當年為了抗擊倭寇而修建的一座城堡,並且在當年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記者看到,當年的古城東西南北四個城門還在,只是都殘損不堪,南門和東門僅剩門柱,四周城牆坍塌殆盡,隻剩“空門”﹔西門和北門相對完整,門柱還安在牆體上,只是這四座門間沒有一扇門。
現如今的古城殘留城牆上,還能看到到處都是密密麻麻彈孔。城內有三口大池塘,還有4000多平方米的大操場可供操練。據說,南門一帶是當年最繁華地方,也是附近百姓貿易的集市,這裡的城牆也建得最牢固,牆體最厚地方達2.3米以上。記者注意到,保留至今的一段城牆的外牆還加砌一面石頭牆,可見當年此處是重點防護地段。更令人嘆服的是,當年在整座城外還挖有河溝,深溝城堡共同構成當年防倭的見証。
“原來這每一座門都分內、中、外四重門,外門盯鐵皮,非常牢固,現在這些門板都毀了,很可惜。”李主義一臉惋惜地說。
據《平和縣志》記載,明嘉靖38年,倭寇數千人從廣東潮州侵入閩南,竄擾詔安、平和、南靖等縣。同年8月,入侵平和東部,知縣姜遂初率領官兵,組織群眾共同抗擊,倭寇隻得轉往他處。翌年2月,倭寇卷土重來,在平和縣東南部流竄,焚燒劫掠。倭患侵襲嚴重威脅這支李氏族人的安全。
“族譜記載,我們這城內出了一個叫李彥能的能人,他在萬歷年間在京城任專門負責設計建設的職位。而后李彥能在娘舅的支持下,李彥能率族人在前?建造城池,經過多年的努力,耗資巨大,最終建成。”李主義告訴記者,當年古城剛建成時,便有一股三百多人的倭寇從西門方向入侵,族人閉門與戰,就在這西門外,狠狠地打了一仗,最終寇走福建雲霄。
古城建成后,飽經滄桑的李氏族人得以生息繁衍,城內屋瓦連片,大厝林立,城中還建有一座四方土樓——純潔樓,僅此樓內就居住100多人。
“因為有這座城,我們李姓族人得以發展,城內最興旺時,有男丁900人。不光抗倭,這座城在革命戰爭中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李主義說介紹說,1932年,紅三團總支書記兼政治部主任李克己率領的當地赤衛隊在古城成功地抵御400多名國民黨部隊的進攻。
“隻可惜沒有及時保護,損毀嚴重,這座600多年的明代古城就快要消失了。”李主義傷感地說。
據了解,這座原本有1500米長的城堡外牆,如今僅剩不到400米牆體,沿城牆所建的老房子都是危房。李主義等老人希望李氏族人和相關部門能早日行動起來,保存這段歷史——“希望這裡能成為一座有實物的歷史遺跡、一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