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上海8月27日電 (記者姜泓冰)今年9月新學期,上海小學生使用的一年級語文課本將“瘦身”:刪除了原教材中最長的5篇課文,《畫》《草》《登鸛雀樓》等8首古詩也不再以書面形式出現。一年級識字量從原來要求的353個減少到296個,寫字量更從296個降到了118個。
此次修訂包括:課文篇目總量從45課減少到40課,刪去了篇幅相對較長的課文,對12篇課文逐字逐句刪改,刪去了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詞語,如“不以為然”等﹔整冊教材的帶讀字減少了近30%﹔調整了偏旁、部首出現的位置,如“女”字旁挪到了教“姑娘”兩字的一課,便於孩子形象記憶﹔對整本書也作了重排,篇幅減少了近30%。
據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語文教研員薛峰介紹,上海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根據2004版《上海市中小學語文學科課程標准(試行稿)》編寫而成。社會各界對其不足的反映主要集中在低年級學生的學業負擔方面,如課文篇目過多、部分課文篇幅過長、帶讀字相對過多、教學時間過緊、教學要求被隨意拔高等。根據比較分析,此前的上海市小學語文一年級第一學期教材與人教版相比,識字量少50個,寫字量多近100個,生字復現率和帶認字量也高於其它版教材。
此次修訂中,原有課本中的8首古詩被刪除,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據介紹,古詩並沒有退出小學一年級孩子的課堂。一套由語文特級教師過傳忠誦讀的《小學語文古詩誦讀(試驗本)》音像資料已配套出版,並列入“2014年秋季上海市小學教學用書目錄”。薛峰表示,學校可以利用課前2分鐘、語文拓展課和學科活動等時間,以學生聽錄音磁帶或由教師示范誦讀,並跟著讀讀、誦誦方式進行。對小學新生學習古詩沒有識字、理解詩句意思的要求,也沒有抄寫和默寫的要求,重在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中國詩歌的情感美和音韻美。這種體驗式教學方式比課堂講解、背誦等知識學習方式更適合低齡學童,又可以避免以往古詩教學中存在的“超標”現象。
此次小學語文教材瘦身,是為了落實上海正在推進的為小學生減負、課堂“零起點”教學改革而進行的。據悉,目前上海正在加緊進行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研究,籌備整套小學教材的全面修訂。改革的總目標是減負,要讓孩子在完成基本的識字后,自主自由地進行閱讀。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28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