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筆46年后,台灣新派武俠小說作家上官鼎,最近以一部近百萬字的《王道劍》重出江湖。這位傳奇作家17歲成名,25歲封筆赴加拿大念博士,回台灣后曾出任台灣清華大學校長。金庸曾盛譽:“台灣在全盛時代,前前后后有500位作家在寫武俠小說,作品大概有4000部之多。而我個人最喜歡的作家,第一是古龍,第二就是上官鼎。”
近日,71歲的上官鼎在三聯書店於北京舉辦的《王道劍》新書發布會上說:“當刀斧臨頭的時候,像方孝孺、鐵鉉這些人雖然沒有武功,但他們的那種大俠大義,與金庸書裡的那些俠之大者相比,難道遜色嗎?”
《王道劍》是章回體歷史武俠小說,以明朝“靖難之役”為背景,分《乾坤一擲》、《大戰天竺》、《雲錦袈裟》、《王道無敵》四冊,創造了一個與真實歷史環環相扣的武俠世界。
其實,在上個世紀60年代紅極一時的上官鼎,是兄弟三人合用的筆名,鼎即隱喻“三足鼎立”。劉兆玄為主要執筆者,哥哥劉兆藜負責寫男女之情,弟弟劉兆凱則專寫武打部分。1960年,他們合寫的《蘆野俠蹤》問世,讓上官鼎的名字一舉成名。之后,又相繼出版了《長干行》、《俠骨關》等一系列作品。
但寫作只是兄弟三人的業余愛好,他們都是“理工男”,相繼出國深造,1968年宣布封筆。劉兆玄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后,曾任台灣清華大學校長、東吳大學校長等。
《王道劍》為劉兆玄一人完成。作品取名《王道劍》,“王道”是一個關鍵詞。劉兆玄解釋:“對‘武’與‘俠’的想象和發揮,在金庸的作品中都已到了顛峰。但過去的武俠小說,內容較為偏重道教和佛家,對於儒家精神,特別是王道思想,仍有不少發展空間。”
三聯書店總編輯翟德芳說:“‘王道劍’也是書中的一套劍法,是小說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對社會、人性不斷認識而體悟、提煉出來的。作者在書中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社會,漁樵耕讀各安其業,沒有暴力和霸道,人們和諧相處,尊重自然、保護生態,以達到生生不息的發展。”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