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唱的就是最早抗日的義勇軍。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見証那段歷史的人和物十分稀少。
“‘九一八’事變點燃了東北人民抗日救國的烽火,東北100余個縣各階層、東北軍、公安部隊愛國官兵組成東北抗日義勇軍,奮起抗戰。這些罕見的東北抗日義勇軍紙幣,就見証了這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
昨天,收藏家、上海市光明律師事務所主任俞建國,向本報記者展示了他20多年來奔走國內外收藏到的100多枚珍貴的東北抗日義勇軍紙幣及相關資料,獨家披露了黑土地上那場腥風血雨的貨幣戰爭的前前后后,以及紙幣收藏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抗日義勇軍留下的實物十分稀少,這些紙幣很珍貴。”
發行貨幣解決部隊給養需要
據史料記載,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抗區,地處偏僻的山區,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愛國人士組織的抗日救國會,在東北軍張學良的支持下,曾在平津地區發行愛國獎券10萬元,接濟義勇軍,但只是杯水車薪,不能根本解決部隊的給養和抗區貨幣流通的需要。於是,一些義勇軍部隊分別發行了流通於各自抗區內的貨幣,這些貨幣統稱“東北抗日義勇軍貨幣”。
依蘭鎮守使、東北軍24旅旅長李杜中將,向所轄鬆花江下游的富錦、樺川、依蘭、同江等十余縣通電抗日,誓死守土。同時召開了下江13縣縣政長官和商會聯合會議,決定發行金融救濟券。俞建國告訴記者,市場上曾出現富錦、樺川、同江等縣10元面額的金融救濟券,貨幣學界一直認為,這些紙幣性質不詳,也未找到直接史料証明。
“現在藏界認為,樺川、富錦、同江縣金融救濟券屬抗日紙幣,但這些紙幣早就絕跡,難以收集到。”俞建國說,一開始並沒有太大興趣,當紙幣圖案被傳真到上海后,俞建國驚奇地發現,其中樺川縣金融救濟券1元券圖案,與李杜將軍發行的依蘭金融救濟券1元券圖案完全一樣,兩種券上的“監理官印”又為同一枚印模。足可以証明樺川縣金融救濟券系李杜發行。同理,樺川券10元券與富錦縣金融救濟券的10元券圖案也一樣,也應是李杜發行的。由此,俞建國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批紙幣。他將收集到的遺留的“李杜強行推行樺川金融救濟券發行”的日偽資料,對比研究“樺川縣金融救濟券”,發現紙幣編號大小相差很大,品相相差也很大。
俞建國經過查找資料,証明樺川小號券是1932年2月李杜在當時樺川鎮發行的,大號券則是在佳木斯鎮發行的。
對抗日軍查封銀行搶劫財物
“日軍為控制東北金融,派關東軍查封了奉天東三省官銀號和邊業銀行以及其他銀行,並搶劫了銀行的全部財物,意圖控制東北軍軍費供應,建立日偽單一貨幣體制,統治東三省。”俞建國說,1932年6月27日,在日軍控制下的偽滿政府發布《關於舊幣清理辦法》,對於中國商業銀行發行的貨幣,從1932年7月1日起限期清理,強行收兌。1932年7月5日又公布《關於私貼及其類似紙幣的証券管理辦法》,強制抗日義勇軍貨幣及地方貨幣自行銷毀,禁示流通。據記載,日軍控制橫濱正金銀行等,大肆發行偽滿幣。日本的銀行以2.4億元資金,發行了345億元貨幣,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為解決東北金融嚴重滯止,抵制日軍濫發貨幣,籌措給養,幫助農耕。各抗日義勇軍在其軍事控制地區,堅持發行貨幣。”
俞建國拿出他15年前收藏到的“岫岩縣金融流通會券”,介紹了其發行過程。“九一八”事變后,原岫岩縣公安局局長劉景文,經過秘密籌備,擴編10個警察大隊,約4000人,於1932年4月,舉起抗日旗幟,改編為東北抗日義勇軍第56路軍,任司令員。部隊后來發展到1.2萬人,是遼南抗日主要力量。為籌集抗日基金,以地捐、繭捐作保証,通過農會會長王瑞亭、商會會長王鳳武,發行岫岩縣金融流通會券。1933年11月,在庄河夾皮溝戰事失利后,岫岩縣金融流通會券停止流通。過去幾乎沒人看到過該紙幣。《東北革命和抗日根據地貨幣研究》一書也如此記載:“未見實物,具體券名待考証,本書暫冠岫岩縣地方流通券”。
俞建國手中的另一張已泛黃又不同於一般樣式的直式紙幣上,加蓋各種名章9枚。他解釋道,1933年2月,吉林自衛軍九大隊高玉山在虎林組織抗日武裝“東北國民救國軍”,任總司令。5月25日,率3000人攻佔饒河縣城,並攻克撫遠,虎饒撫三縣全被收復,高玉山與饒河縣商會協商,以各方土地作抵押,發行虎饒撫金融救濟券,“就是這張虎饒撫流通救濟券哈大洋1元券,目前沒有發現第二張。”
遼寧抗區發行貨幣種類最多
遼寧是東北軍軍政中心,是最早遭受日軍侵犯的地區,也是中國軍民最早反擊日軍的地區。遼寧以東北軍的王以哲第7旅,張廷樞第12旅,常經武第20旅,黃顯聲騎兵總隊為主力奮起抗日。遼南李純華、遼東唐聚五、遼北高文彬、遼西黃顯聲分別組成義勇軍。遼東地區原東北軍團長唐聚五聯系遼東十四縣軍警抗日,成立了遼寧民眾自衛軍,同時成立遼寧民眾銀行,發行貨幣。俞建國收藏的東北抗日義勇軍貨幣中,要數遼寧民眾自衛軍發行貨幣種類最多,由遼寧民眾銀行發行的軍用流通債券8種,遼寧民眾銀行貨幣5種,在秘密准備起事前,唐聚五委托地方商會發行的貨幣8種。遼寧民眾銀行5角券由撫鬆縣農會會費存據加蓋流通券,現已知該券存世3枚,均由俞建國收藏。“在遼寧民眾銀行發行的貨幣大部分背面,印有‘遼寧救國會壁’,用諸葛亮的出師表,作為收回失地的宣言。遼寧民眾自衛軍發行貨幣數量大,與其下轄10萬人馬規模相印証。”
唐聚五被張學良任命為中將,遼寧省政府主席,積極發行貨幣。俞建國在境外收集到的一本由日本關東軍特高科具名的《東邊道流通私帖見本》上,加蓋了特高科科長谷城(洋海)的私章。東邊道即四平市以南的遼東地區,見本詳細記載了唐聚五發行該貨幣的資料,標注唐聚五為“反滿抗日軍首”,1932年發行遼寧民眾救國會軍用流通債券。該貨幣被作為關東軍調查和收銷的貨幣。
關東軍收銷了大量地方貨幣
俞建國告訴記者,有個奇特的現象,這批貨幣上幾乎都被蓋上了注銷的印章,且很少見遺存物。《東邊道流通私帖見本》的記載,解開了這個謎團,証明滿洲中央銀行由日本關東軍特高科控制。特高科負責調查發行金融救濟流通券數量及票樣,並予以收銷。日本關東軍為統一其貨幣發行,斷絕該地區的抗日義勇軍轉戰經濟來源,對地方政府和商會發行貨幣進行了調查和收銷。如調查海龍縣財務局和與縣商會發行臨時金融流通券10萬元,用於發放警學薪餉。縣商會與朝陽鎮商會發行流通券24萬元,1932年7月29日至10月25日,收回69400元。1933年3月11日至7月29日收回95800元,至1934年4月至5月強行收銷殘留流通券,並記載已蓋戳作廢。
“遼寧民眾自衛軍及余部抗日義勇軍19路王鳳閣部轉戰恆仁、通化、柳河、輝南、海龍、金川、東豐、清原等縣,堅持與日偽軍交戰,攻克和佔領這些地區,但卻無法使用地方貨幣用於義勇軍供給,隻能由當地百姓供給糧食。都是日本關東軍控制這個地區金融,收銷地方貨幣造成的。”俞建國指出,根據《東邊道流通私帖見本》的記載,日本關東軍當時收銷了大量的地方貨幣,“這足以証明日本關東軍侵佔中國東北地區的罪惡目的及事實。”
【焦點鏈接】
收藏義勇軍貨幣有何現實意義?
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貨幣和資料為什麼極其稀少?收藏其貨幣有何現實意義?記者昨天採訪了上海銀行博物館原館長王允庭。
王允庭說,由於當時戰爭環境十分惡劣,在日本關東軍重兵圍剿之下,不少抗日義勇軍將士被圍困在深山老嶺,在冰天雪地被凍死、餓死,很難留下實物,留下來的也大都被日軍獲得后銷毀。加之歷史原因,義勇軍貨幣等相關史料已基本不復存在。
“哈爾濱商業大學曲振濤等4位教授編著並出版的《東北革命和抗日根據地貨幣研究》中提到,已知的抗日義勇軍紙幣有19種。該書介紹的由李杜發行的《依蘭金融救濟券》、馬佔山發行的《黑龍江官銀號》(俗稱馬大洋券)等紙幣原件,目前均由俞建國收藏。”
王允庭認為,這些珍貴的抗日義勇軍紙幣實物,充分見証了當年義勇軍抗日慘烈的壯舉,對進一步研究這段歷史,也很有意義。“義勇軍抗日歷史研究得還很不夠,俞建國收藏的這批紙幣大部分是孤品或僅見品,是十分珍貴的歷史証據,通過研究貨幣可以研究抗日歷史,並研究得更深刻、透徹和全面。”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