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讀夏海《品讀國學經典》:“一日看盡長安花”

朱 嵐

2014年09月23日08: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血脈和根基,國學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密碼的載體。當今時代,傳統文化的價值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得到重視,國學研究著作也如雨后春筍。在眾多出版物中,夏海的《品讀國學經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8月版)一書,可謂獨辟蹊徑、獨有風採。

  一是在“經典”上著眼,採英擷華。我很贊賞學者高希均的主張:“人生學習的起點,是讀一流書﹔人生歷練的過程,是做一流人﹔人生奉獻的高峰,是構建一流社會。”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國學典籍汗牛充棟,《品讀國學經典》匠心獨運,選取三十六篇“中華民族最好、最有價值”“中國人最誠心、最喜歡閱讀”的哲學、歷史、文學佳作。這三十六篇經典,上起先秦管仲、孟子,下迄清中末龔自珍、曾國藩,縱橫兩千多年,囊括為學、為政、為人諸多方面,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每篇經典短者百余字,長也不過千余言,但均字字珠璣、句句光華,具有穿透歷史、歷久彌新的力量。全書每篇文章既獨立成篇,又互相映襯。品讀篇篇佳作,如同觀賞傳統文化大觀園中一座座標志性的亭台樓閣,不知不覺引領人入國學之殿堂,汲寶典之精華。

  二是在“品鑒”上用心,見微知著。從品讀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國學研究功力和哲學思維素養。作家奈保爾說過:“好的或者有價值的寫作不只是一種技巧,它有賴於作家身上某種道德完整。”這種道德完整,是貫注於字裡行間的對理想的執著,體現著作者深邃的理性思考和豐富的人生感悟。這本書聯系經典佳作的歷史背景、作者的人生際遇,精要地指出其結構、旨趣,深挖細析其核心觀點、閃光思想。這些闡述論析,既提煉先賢的思想精華,又提出對經典新的解釋,展示了作者的獨到思考。比如,在闡釋荀子《勸學》時,把人的生命劃分為生理形態和道德形態,提出“沒有道德的生命是沒有質量的生命”,分析了荀子主張的道德生命的三個境界﹔對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體現的矛盾心理,作了入情入理的分析,認為“鄉居的恬淡清新並沒有完全撫慰陶淵明心靈的創傷”﹔闡釋李華《吊古戰場文》時,提出了自己對戰爭的哲學思考﹔發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的思想價值時,認為“給人最大的啟示是深思”,進而指出,“對於社會來說,深思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對於個人來說,深思是人生發展完善的基礎”﹔從傳統哲學思想闡發文天祥《正氣歌》之精華,從而深化和升華了對《正氣歌》的認識。

  《品讀國學經典》思考之深邃獨到,得益於作者廣闊的視野。每篇文章,既對原作的思想觀點做絲絲入扣的條分縷析,又旁征博引,把古人的評說、西人的智慧熔鑄匯冶在一起,還緊緊聯系現實,特別是聯系領導者的道德修養和領導藝術涵養,從而很好地完成了對經典的解析和重構,“自然融入了品讀者本人的感情偏好和思想觀點”。所以,讀這本書,如同與作者進行關於經典賞讀的精彩對話,在隨作者走進文本、走近先賢的閱讀中,不斷激發自己的內省與思考。

  三是在“悅讀”上下力,情理交融。讀經典,是一般性地瀏覽,還是用心用情去品味,大不一樣。作者說,自己“夜深人靜,經年累月,口不絕於經典名文,手不停於思緒心得,於是成就了《品讀國學經典》”。作者傾注其間的情感脈動躍然紙上。在作者筆下,品讀韓非子《說難》,“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心裡會有壓力,脊背時時感到發涼”﹔品讀《諫逐客書》,“不能不為文章鮮明的觀點、恰當的身份、嚴密的邏輯和優美的文筆所折服”﹔品讀《報任安書》,“不僅為司馬遷所受的宮刑和屈辱感到痛心,而且為司馬遷崇高的人生信念和堅忍不拔、矢志不渝的意志毅力所震撼,更為司馬遷對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的追問和詮釋擊節贊嘆”﹔品讀《岳陽樓記》“最讓人震撼的不是優美的文筆和壯闊的景觀,而是范仲淹崇高的品質和精神”等等。正是有了這樣深切的閱讀,仿佛“今人似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全書文字方有了情感的張力、生命的靈性,從而充盈了起來,生動了起來,鮮活了起來。《品讀國學經典》文採斐然,作者不疾不徐、娓娓道來,使本可能艱澀的閱讀變得輕鬆酣暢,既能作案頭常備的資料,又能作枕邊時置的佳作,讓讀者在這一本書中得以感受諸多傳統名篇的神韻。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23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