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葉嘉瑩:當務之急是引導年輕人進入古典文化寶山

上官雲

2014年11月19日08: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葉嘉瑩:當務之急是引導年輕人進入古典文化寶山

  當今世界最負盛名的漢學家之一葉嘉瑩先生最新修訂的著作合集《迦陵著作集》及《人間詞話七講》近期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瞬間便受到學界與諸多詩詞愛好者的關注。近日,葉嘉瑩在天津寓所接受記者專訪,對古詩詞與古典文化的傳承現狀深表擔憂。她說:“守著一座寶山卻不自知,甚至還會為了貪圖享樂做出違法之事,這是現代年輕人的悲哀”,中國古詩詞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如何引導年輕人進入這座寶山,是當務之急。

  家學深厚:讀書當從識字始

  九十高齡的葉嘉瑩出生在一個舊式家庭,幼年並未進入當時的一般小學就讀,父親成了她最好的啟蒙老師,教導她“讀書當從識字始”:“比如一個興字就有不同的讀法,當作動詞講‘復興’,當作名詞就用作‘興趣’(興為四聲)。”

  “古人寫詩有三種開端,即賦比興,在這裡,興要讀成四聲。賦是直言其事,有什麼就說什麼﹔‘比’則如《碩鼠》,要諷刺剝削者,用大老鼠來做比喻,是由心及物﹔而‘興’則如《關雎》,由物及心,因為看到一對鳥在嘰嘰喳喳地叫,它們有如此好的伴侶,人不也應該如此嗎?”葉嘉瑩同時解釋,目前對《詩經》一些詞句的理解也是有偏頗的,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指的是有內在美德的女子才是男子的好配偶,而不是指外形苗條的女子。

  正是因為這個道理,葉嘉瑩說,隻有先把字認清楚了,才能把書讀懂。詩歌是一種感情和意念,作詩的三種方法並不神秘,而現在一些人教小孩背詩,可是孩子並不識字,這並非根本之學,“認識中華文化要從根本的地方認識,詩詞美感意境根本都在文字” 。

  說到時下流行的兒童背誦古典詩詞的“熱潮”,葉嘉瑩認為,應該培訓師資,讓老師對詩有深刻仔細的認識,有講解內涵的能力,再帶領孩子誦讀。但現在的“讀詩”卻比較盲目,一些老師所講的古詩四聲不對,內涵不懂﹔一些“古典”班,招來老師便“關關雎鳩”這樣盲目地去吟唱。

  “我們傳統文化怎麼斷絕的?從你們年輕一代,你們當年就不懂。”葉嘉瑩流露出擔憂的神色,她認為,一些年輕人根本不讀古書,甚至一些中文系的學生寫論文也是打開電腦抄材料。“詩詞從小學生開始是對的,但是要有一個好的老師。中國是一個詩的民族,作詩的歷史從漢魏六朝直至元、明,清歷朝人舊詩也寫得非常好。中國古典文學裡面有豐富的蘊藏,就好像一個富有的家庭,但是這個遺產卻找不到密碼,不能繼承和接受,這是很可惜的。”

  “現代一些年輕人,守著這樣豐富的文化寶藏卻不自知,卻只是盲目地追求物利,這是現代年輕人的悲哀。”葉嘉瑩輕輕地嗟嘆道:“我之所以還在教書,就是希望引領年輕人走進去了解這些傳統文化。”

  閱讀古詩“吟誦”很重要 從未排斥白話詩

  就古詩詞研究來說,讀懂其內涵是一方面,而吟誦也十分重要。福建浙江一帶的方言保留古音很多,所以素來便有人認為,用那裡的語音讀古詩最有韻味。葉嘉瑩說,她並不反對用江浙、福建方言讀詩:“我曾在台灣住過多年,閩南話詩歌吟誦非常好聽,平仄更鮮明。但現實需要我們講普通話,其間沒有入聲,所以我們教學生就要適應這個現實,但仍然要想辦法讓學生了解詩歌的聲音節奏之美,我就告訴我的學生,凡是入聲字都讀成短促的去聲。”

  “就讀詩來講,吟誦很重要,寫中國的舊詩尤其如此。”一談到熱愛的古詩詞,葉嘉瑩便神採飛揚。她說,古人作詩,不是對著白紙苦思冥想,逐字逐句拼湊,而是伴隨著吟誦之聲,字句自然會浮現,“詩歌需要靈感,它可以自己跑出來,而吟誦,就是幫它跑出來的辦法。”

  雖然一生隻寫古體詩,但葉嘉瑩對現代詩或白話詩並不排斥。在她眼中,隨著時代的變化,詩歌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適當學習、選用是可以的,而如杜甫一般的偉大詩人,晚年的作品也並不遵守文法。

  “你看,像‘香稻啄余鸚鵡粒’一句,當年胡適之說這句不通,應該是‘鸚鵡啄余香稻粒’。其實詩就是詩,白話是白話。詩歌以表現情感為重點,包含這句的杜甫《秋興八首》均是如此,好似一個情感生命的整體,從出生到結尾,描述他坐船經過夔州、三峽,引起對長安從秋到春的懷念。”葉嘉瑩認真解讀道。

  因為天資、生活背景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對於同一首詩,不同的人也許會有不同的感受,但其根本是體悟詩作者蘊含於文字中的最初的感情本質。葉嘉瑩認為:“一個有理想修養與實際生活體驗的詩人,他的詩會十分豐富,會用整個生命的心思與意念吟詩。”

  “詩歌是有生命的。如果讀懂了,你就會受感動。”葉嘉瑩舉自己讀辛棄疾詞的感受作為例子:“辛棄疾有一首詞,講到自己到老了才真正認識陶淵明。如果詩歌沒有生命,千百年前的陶淵明如何能夠感動辛棄疾,他們又如何感動今天的我們呢?杜甫、辛棄疾的詩在我的心裡是活的,有感情、生命。”

  建“迦陵學舍”繼續研究:回國不是為享受

  研究詩歌多年,葉嘉瑩也遇到過自己的知音。四川大學歷史系的教授繆鉞,僅僅與葉嘉瑩在會場上碰過面,但是憑著對彼此作品的閱讀,便邀請她每年暑假去跟他合作做研究,結集為《靈谿詞說》出版﹔也有素未謀面的普通讀者會給她寫長長的信訴說對古詩詞的熱愛﹔更有一位企業家,偶然讀到她的書,因為受到吸引,一口氣讀完了才發現自己一直站著。

  “早年我回來講課,把南開的專家樓當作臨時住處,每年走的時候都要把東西整理清楚還給校方。有人要給我捐款蓋樓。我拒絕了。”葉嘉瑩明確表示,給學校捐款可以,給我個人住房絕不接受,“教學科研是我的一切,我的余生是要把我體會到的中國詩歌豐富美好的生命說給年輕人聽,這是我生命的目的。”

  葉嘉瑩的話並非虛妄之言。三十多年來,她每年都要往返於加拿大溫哥華和中國天津之間。她家裡的十個大紙箱裝的都是滿滿的資料——草稿書信、講課錄音,近年來每次回天津,她都會帶上很多資料,已經帶回四十個紙箱了。她說,這些資料即將被安置到建成的“迦陵學舍”:“搬這麼多東西回來是為了整理,有重要意義的工作,不是回來享受。我回來后仍需要不停的工作。”

  迄今為止,葉嘉瑩著作等身,連她自己也很難說得清最喜歡哪一本。葉嘉瑩把自己的書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己寫的研究心得,一類是授課錄音的整理。葉嘉瑩認為,各有長處,也各有缺點,寫的時候可以坐下來,思想更加細膩,材料更切實,而口授內容則可旁征博引,內容更加豐富,有些像“跑野馬”。

  專心著書立說的葉嘉瑩受到各界重視。2014年5月,南開大學專門為其舉辦盛大的研討會慶祝其九十華誕,多位學者道賀,被稱為“學界紅地毯”。著名中國近代史學家汪榮祖,著名作家白先勇、席幕容,均到場祝賀。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和現任副總理馬凱也致信祝賀,充分肯定其文學成就。

  葉嘉瑩還提到了最近古詩詞愈加受重視的事情,並表達了對詩歌評獎的看法,“本來評獎也是好事,是一種鼓勵,就看你怎麼選,怎麼操作了。”

  葉嘉瑩生平

  葉嘉瑩一生傳奇。1924年,她出生於北京一個傳統的書香世家,祖父曾在清廷為官。父親葉廷元為早年北京大學畢業生,是中國航空公司最早的員工,母親婚前也曾是女校教師,二人育有一女二子,葉嘉瑩為長女,下有兩個弟弟。

  自三四歲開始,葉嘉瑩在父親指導下識字,家中請來老師為其授課,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十歲開始寫古體詩,填寫令詞。后抗戰爆發,父親隨公司遷往后方,杳無音訊,葉嘉瑩遂在伯父教導下成長。1941年,17歲的葉嘉瑩考入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詩詞名家顧隨先生,打下深厚的古典詩詞功底。幾乎同年,其母因病去世。

  1945年,葉嘉瑩畢業后即在北京數所女中任教。1948年,與國民黨軍官趙東蓀結婚,並隨之前往台灣,任教於彰化女中。1950年,丈夫被卷入“白色恐怖”下獄,隔年自己亦被迫去職收押。出獄后,為維持生計,她轉到台灣南部一所私立女中教書。1952年起,在台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執教,取得豐碩研究成果,培育出如著名作家白先勇、陳映真等一批文學大家。

  因成就突出,1966年,葉嘉瑩受邀至美國密歇根大學、哈佛大學任訪問學者,在哈佛大學與著名漢學家海陶瑋教授合作研譯中國詩詞。1969年舉家移民至加拿大溫哥華,獲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職位。1979年回中國天津,於南開大學中文系執教三個月,后與詩詞研究專家繆鉞合著《靈谿詞說》。1991年應南開大學之邀,成立“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並擔任所長。曾在上海、南京、成都、香港等地多所大學講學。

  葉嘉瑩長期在西方從事教學工作,閱讀了很多西方文藝理論著作,將西方文藝理論引入中國古典詩詞研究,是葉嘉瑩對中國古典詩詞研究的重要貢獻。1990年,葉嘉瑩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稱號,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

  2012年6月葉嘉瑩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溫家寶為其頒發聘書。

  2014年,南開大學專門舉辦研討會慶祝葉嘉瑩九十壽辰,溫家寶致信祝賀,贊譽她從事教育事業近七十年,培養了一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的人才,深受學生愛戴,可謂桃李滿天下。七十年來,葉嘉瑩一邊孕育桃李,一邊從事研究,為傳播中國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溫家寶在信中稱贊葉嘉瑩:您的心靈是純淨的,您的志向是高尚的,您的詩詞給人以力量,您自己多難、真實和審美的一生將教育后人。

  葉嘉瑩曾榮獲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及國家文化部等部門主辦的“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等各類獎項,研究著作超過三十部,代表作有《迦陵論詩叢稿》、《迦陵論詞叢稿》等。其中2008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迦陵著作集》是嘉瑩先生親自選定的著作合集,包括《迦陵雜文集》《迦陵論詩叢稿》《迦陵論詞叢稿》《詞學新詮》《清詞叢論》《唐宋詞名家論稿》《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八本,於2014年10月重新修訂出版。而由海內外友人與南開大學聯合興建的迦陵學舍即將落成,葉嘉瑩將在迦陵學舍帶領學生們專事古典詩詞研究。

(責編:易瀟、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