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收藏木版水印畫:選老舊的精品

2014年12月19日08:5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收藏木版水印畫:選老舊的精品

  現在,大名頭書畫家的真跡動輒幾十萬,上百萬,隻能在拍賣展會上,在美術館裡瞅瞅。手頭有些小閑錢,不妨弄點假古董玩玩。不過,事物的真假都是相對來說的,張大千仿的古畫,你說是假的,是贗品嗎。

  在北京,逛琉璃廠免不了到榮寶齋木版水印門店看看;到上海,溜南京路也要踏進朵雲軒觀賞一番。那些木版水印的大名頭畫,幾可亂真,價錢也有就百千元,可否也值得弄點來收藏呢。

  十多年前,從事幾十年木版水印研究的馮鵬生先生,送我一本他著的《中國木版水印概說》,這本書是在李一氓、宋振庭鼓勵幫助下寫成的,是目前這方面的權威著作。書在櫃裡壓了多年,退休后翻出來看看,頗長知識。

  木版水印,顧名思義就是木刻雕版,顏料以水調兌,不用油墨。木版水印那是解放后的新名詞,過去叫“拱花”、“?版”。所謂“拱花”,就是按描的圖像將木版雕成凹凸版面,然后在上面砑出高於紙面的凸花,使之產生立體感。所謂“?版”,是指在彩色套印中,所用的一塊塊版片,堆砌拼湊,有如??,就像一堆作供品的食物。與機器印刷相比,它的優點在於:一是,不受張幅大小的限制,長達三四米,甚至更長,皆可整卷印制,而印刷機器總是有長寬范圍限制的。二是,著色處沒有網紋,這樣就能達到和原作一致效果。有一次,我國的木版水印作品參加“萊比錫裝幀藝術展”,專家們用大倍放大鏡觀察,想看到畫面上網點密極的程度,結果找不到網紋。由此,對木版水印大加稱贊。精制的木版水印畫完全可以做到亂真的地步。上世紀六十年代,錢鬆喦先生的巨幅畫作《延安頌》問世后,由上海朵雲軒木版水印復制,完成后,曾與原作一起送錢先生鑒別,畫家本人竟將復制畫鑒認為原作,可見復制水平之高。

  好的木版水印畫做工之復雜細致,讓人難以想象。比如,朵雲軒仿印的徐渭《雜花圖卷》就是一例。徐渭是明大寫意畫家,《雜花圖卷》是其代表作,洋洋洒洒十多米長。此畫幾百年來歷經磨難,現藏於南京博物館,是鎮館之物,平時秘不示人,每年隻在秋高氣爽時節露幾天面。朵雲軒與之商量求得復制,並下足了功夫。全卷勾刻稿計達250張,其中最精彩的“葡萄”部分,由於筆墨層次錯綜復雜,僅勾描一個工序,就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最后,完成250塊版片,套印數千次,才告完成。

  另一幅榮寶齋的《韓熙載夜晏圖》,更是經歷了數十年才復制完成。《韓熙載夜晏圖》是五代顧宏中的名畫,一幅長達28.7厘米以連環的形式表現情節的長卷,畫中人物多達46位。榮寶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制作,“文革”中斷,致八十年代才最終完成。此畫僅版片就刻制了1667種。以后,周昉的《簪花仕女圖》、馬遠的《踏歌圖》、文征明的《修禊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等中國歷史名畫,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現代名畫都印制出來了。

  從投資收藏的角度來說,有人總覺得孤品、獨一份是最好的。就像歷史上有藏書家,發現別人家收藏與自己一樣版本的書,於是想方設法買來並毀掉。同樣的好東西,世上多存幾份有什麼不好,它還有助於流通。比如郵票,流通最廣的並非是那些孤品,而是那些世存適量的品種,價格往往是在流通中騰升起來的。對此,我們還可以以版畫作參照。版畫也是一版多印的,多得達上百張,都屬於原作。現在老一代著名的版畫家,如李樺、黃新波、劉峴、彥涵、古元等人,一幅作品都達幾萬,幾十萬。你手上有一幅魯迅評析並肯定的,如陳鐵耕的《等著爹爹》、力群的《採葉》、賴少其的《自我寫照》,那幅幅都是真古董。木版水印,一版也就二三百幅,你能收它一幅,不是很值得嗎,當然要選精品,選老舊的東西。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