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郭家廟墓地發現最早大型樂舞遺存 距今2700年

2015年01月06日08:27    來源:長江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郭家廟墓地發現最早大型樂舞遺存 距今2700年

昨日從省考古所獲悉,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發現了一處大型樂舞遺存,年代屬兩周之際至春秋早期,為目前所知最早的樂舞遺存,距今約2700年。

一位音樂考古專家介紹,這處樂舞遺存位於郭家廟曾國墓地曹門灣墓區M1墓內,該墓曾遭多次盜擾,垮塌嚴重。從初步清理的情況看,墓室內的北部分布著一批彩漆木雕大型編鐘架和編磬架,包括長、短不等的梁以及立柱和底座。其中,鐘梁最長的約4.5米左右,兩端為圓雕龍首,通體彩飾變形龍鳳紋。底座有大小兩對共四件,均腐蝕嚴重,其中較大者為圓雕鳳首,局部彩繪垂鱗紋,形象生動飽滿。

在該墓室的西北角發現石質編磬,均腐蝕嚴重。考古人員未發現大型編鐘,僅有兩件青銅鈴鐘,通體裝飾變形鳳紋,內腔含有鈴舌。此外,還發現了疑似弦樂器的若干漆木殘件。“從目前的清理狀況來看,編鐘的整體規模和400余年后的九連墩一號楚墓的情形相當”。

樂舞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藝術表演形式,詩、樂、舞三位一體,是先民歌頌英雄、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編鐘和編磬為表演樂舞的樂器。從周代開始,樂舞的表演成為禮樂制度的組成部分,成為貴族身份的重要表征。

這位專家介紹,隨州葉家山M111出土的西周早期5件套編鐘,是迄今最早的大型成套編鐘,但沒有發現木架,這批編鐘是禮樂制度濫觴期的代表。著名的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包括曾侯乙編鐘在內的樂器群以及其他音樂文物,則是周代禮樂制度極盛的標志。此前出土的春秋編鐘均為小型。

“此次發現的春秋早期大型樂舞遺存,填補了從西周早期到戰國早期近五百年間大型樂舞發展史的空白,進一步証明了曾國是周代禮樂文明的正統代表。”專家說。

(記者黃征 通訊員胡剛 張翔 黃文新 連紅)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