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卷本《畢飛▲宇文集》
收錄了畢飛宇1991-2013年創作發表的絕大部分小說。
2015年新年伊始,被王蒙稱作“中國最帥作家”的畢飛宇來到北京涵芬樓書店,與評論家李敬澤、導演婁燁、天津師范大學副教授張莉等人展開對話。近日,九卷本的《畢飛宇文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回顧30多年創作道路,畢飛宇稱一直與困惑相伴,“所有藝術家都是‘賤貨’,面對困惑和困難時,他有快感”。
51歲的畢飛宇至今不用手機,他不喜歡曖昧的短信語言,接受京華時報專訪時,畢飛宇依然覺得自己青春未老。
京華時報記者田超
50歲是一個作家最好的時候
人生剛過50歲的時候,畢飛宇收到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一份禮物——九卷本的《畢飛宇文集》。這套文集試圖展現畢飛宇的整個創作過程與當代文壇發展之間的微妙對應關系。
出版文集是一個小說家寫作生涯很正常的經歷,畢飛宇卻不想把這套文集看成一個總結,“對一個小說家來講,50歲遠遠不是一個可以總結的年齡,有的40歲就是個終結,有的70、80歲還在爬坡。我個人認為,50歲確實是一個可以翻篇兒的階段,這是一個作家最好的時候,不管作品寫得多還是少,是一個小說家綜合能力走向輝煌的開始”。
在畢飛宇看來,西方的文學史也驗証了他的觀點,那些文學名著大多是作家50歲以后寫出來的。“中國的文學史為什麼沒有証明這一點?因為中國的文學史是詩的歷史,不是小說的歷史。我最滿意自己的是始終處於一個成長階段,不是自我夸獎,沒有比成長這種感受更好的了。”邁過50歲,他依然覺得自己青春未老,相信“情感是真的,才華就是真的”。
寫作最大困惑源自生活本身
畢飛宇不喜歡給自己的創作生涯分階段,他覺得那是評論家干的事兒。不過,他也認同一種大概的分法,“1994年之前,我的小說呈現出來的是現代小說的風貌,1995年之后開始轉型,以《青衣》為代表標志著這次轉型的成功,隨后又有了《玉米》《平原》這樣相對成熟的作品。《平原》之后又有了《推拿》,從之前的塑造人物轉移到呈現人際關系上”。
每一個創作階段,畢飛宇都面臨不同的困惑,這些困惑也是他創作的動力。1994年前,他所有的困惑都在語言上,“從新時期開始,我們作為‘文革’后的一代,當我們放棄‘文革’語言后,早期的小說實踐中找不到自己的語言,找不到表達自我的方式。”直到創作完《哺乳期的女人》后,畢飛宇才明白了小說的語言是什麼。
談到現在寫作中面臨的困惑,畢飛宇覺得他和中國大多數作家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最大困惑是對生活本身的認知上。尤其是在中國當代文化這樣一個文化背景下,如何面對生活,這是當今的中國小說家面對的首要問題”。
群像電影《推拿》留遺憾
是不是解決這種困惑的難度太大,讓畢飛宇自2008年出版《推拿》后就一直無長篇問世?他對此不以為然,“中國文學界有個奇怪的現象,好像隻有長篇小說才能代表一個作家的創作水准,這種認識不對。你看我的經歷就會發現,常常都是幾部長篇出版后,中間有幾年寫短篇小說,這是個自我調節的過程。”
聊到《推拿》從小說到電影的轉化過程,畢飛宇稱在電影方面他尊重婁燁導演。看過電影后,有觀眾覺得梅婷表演的都紅好像才剛剛入戲就結束了,而把小馬作為電影敘事的核心人物,也引起一些爭議。畢飛宇也有類似的感受,他說:“這是婁燁給自己出的難題,他以前沒有拍過群像電影,對於群像的處理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遺憾。把小馬作為中心人物,這讓我也感到很奇怪。都紅這個人物的問題在於,群像電影是導演在把握,而不是演員在把握。”
對於電影票房不佳的問題,畢飛宇在前一天的論壇中也有過形象的表述,“婁燁的姿態我特別喜愛,比如說一個人把頭發染成喜歡的顏色,穿喜歡的衣服,到了一個公共場合,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但他要的是表達自我。可怕在哪兒呢?一個人在單位裡挺牛的,每天也不來上班,到了年終卻跟領導要最高的年終獎,評工會主席時強迫別人投他的票。這就沒意思了,你要大家投你的票就要融入社會”。
不喜歡手機的曖昧語言
除了文集,同期出版的還有畢飛宇和張莉的對談錄《牙齒是檢驗真理的第二標准》。從這本書中,讀者可以找到“鄉下少年畢飛宇,成為一個小說家的秘密”。畢飛宇文學一路走來,最幸運的就是與評論家、讀者之間的靈魂碰撞。他回憶與李敬澤談文學到半夜三點是最開心的事兒。2013年,他和張莉從下午兩點一直談到晚上八點,把速記都給累趴下了。51歲的畢飛宇至今不使用手機,他覺得那種曖昧的、半真半假的、進退自如的、油腔滑調的語言,大部分是調情的,“即便調情也應該有真實的東西,表明你喜歡一個人”。對於微博、微信這樣的平台,畢飛宇覺得讓人們找到了表達自己的方式,這是有利於社會進步的,“我自己不用,因為我可以用寫小說來表達自己”。
畢飛宇不想因個人喜好去影響價值判斷,“我不玩微博,不能因為我個人的興趣,就看低微博的社會功能,這是一個讓一個民族學會自我表達的好方式。你把成千上萬的微博放在一塊兒,它內部有時代精神上的訴求,並不是碎片化。我始終認為,一個表達的民族,比一個沉默的民族可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