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唐玉帶板頻現胡人翩躚舞姿

2015年02月08日09:21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唐玉帶板頻現胡人翩躚舞姿

  唐竇皦墓出土的玉梁金框真珠蹀躞帶

  唐代胡騰舞紋玉鉈尾

  古玉品鑒

  蔣衛東

  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現為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浙江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唐代,玉帶的使用漸趨廣泛,其形制與紋飾,也發生了明顯的發展與變化。

  唐代初年,承襲北周和隋代傳統,各種蹀躞玉帶仍較為流行。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九環蹀躞玉帶,雖然出於盛唐時期窖藏,但形制與隋代蹀躞帶並無不同,很可能是前代遺物。竇皦墓出土的迄今唯一完整的“玉梁金筐寶鈿真珠裝蹀躞帶”,以青白玉為玉帶板框架,框架內是“金筐寶鈿真珠裝”,珍珠地金片上掐絲而成花卉圖案,花蕊和枝葉上鑲嵌著五顏六色的寶石、仿寶石和珍珠,五彩繽紛,奢華富麗,顯然是傳統蹀躞帶受外來因素影響后創新的款式。

  盛唐時期的玉帶,發現較多,除了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十副玉帶外,還有西安丈八溝窖藏發現的三副玉帶、西安關廟小學發現的一副玉帶以及一些零散發現。這一時期,蹀躞帶已淡出江湖,取而代之的,是由玉帶扣、方形帶銙、圓角矩形帶銙、半圓形帶銙、鉈尾等部件組成的新式玉帶。這種新式玉帶,由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骨咄玉帶”分析,很可能是受了西域玉帶的影響。

  唐代玉帶板(帶銙和鉈尾),素面之外,還常見碾琢人物、獅獸和花卉等紋飾,紋飾中最有特色的,當屬人物伎樂紋。各式玉帶銙所見,都為坐姿人物,盤坐在圓毯或方毯上,多數持排簫、橫笛、篳篥、羯鼓、毛員鼓、雞婁鼓和?牢、答臘鼓、琵琶、銅鈸、拍板、笙等各類樂器,演奏音樂,少數或和唱或捧物獻寶或持囊倒酒或持杯飲酒。而圓首圭形的鉈尾,多琢跳胡騰舞的立姿人物,個別為持酒具宴飲形象。唐代玉帶都隻有單鉈尾,鉈尾下垂,故琢紋均為豎向,與玉帶銙上橫向的紋飾構圖有別。

  唐代伎樂紋玉帶板上碾琢的人物形象,幾乎均為高鼻、大眼、卷發的男性胡人,大眼睛多數不刻眼珠,少數在眼眶中間用兩道或一道細線表現眼珠。發式奇特,有卷發、披發、扎球形髻、戴軟帽等多種。身著緊身窄袖衣褲,足穿高筒靴,肩上身后通常有繚繞的長長飄帶,衣物細部的褶皺都以彎形的細線條刻劃表現,線條密而長。胡人或坐或立,地面多鋪有或方或圓的氈毯,氈毯四周也都陰刻短細的線條。這種長短不一的陰刻線條,密不透風卻有條不紊,是唐代獨有的時代特征。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