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谷新村妙覺寺是我國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該寺最大的亮點就是過殿(千佛殿)內的滿牆壁畫,但由於年久失修,該殿的西側屋頂已經坍塌露天,而近年一直沒有看到有效的維修措施,修繕措施僅為蓋塑料布。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文物博物館館長李軍告訴記者,修繕肯定需要錢,光靠縣級的文物部門,還是比較困難的。(2月1日《法制晚報》、央視)
蓋塊塑料布,就算修繕古建筑,妙覺寺遭遇的這一修繕保護窘境,恐怕是大多數古建筑面臨的同樣命運。央視報道還披露了山西另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川底佛堂的不堪境況,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過之后,似乎從此“根本沒人管過”,村民們猜測,也許在它裡面一間房屋也沒剩下,就剩下四面牆了,讓人感到既無奈又痛惜。
保護好古建筑非易事。一方面,出於經濟利益考量,相關部門不斷讓古建筑為拔地而起的新樓盤讓位﹔出於舊城改造的政績需求考量,相關部門不斷對古建筑予以“維修性拆除”或“保護性拆除”,在民眾眼皮底下,相當大一批真建筑被“維修”成假建筑,甚至維修成“怪物”或“廢物”。
另一方面,古建筑修繕資金因何短缺?多半並非那些地方拿不出錢來,而是不願意拿出錢來。在相關部門眼裡,古建筑修繕保護拉不動GDP增長,也就舍不得為之投入財政資金。不僅不願意投入,反而過度將古建筑商業化,作為商業利益的“后花園”予以開發,將古建筑的剩余價值吃干榨盡。
故要杜絕“蓋塊塑料布”就算“修繕古建筑”的荒唐事,必須出台或細化古建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明確古建文物保護的層級責任,建立古建文物保護問責機制,以此倒逼相關部門提高對古建文物保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古建筑的傷痛,是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殤,相關部門必須“守土有責”。 (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