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正文

作家陪你細品故居:雨果家的小油畫變成了故事細節

2015年01月27日07: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作家陪你細品故居(名人故居利用·作家品)

既是歷史文化的記憶載體,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開展的平台,名人故居如今正獲得更多關注。但如何提升管理水平,更好地為公眾服務,讓公眾清晰地感受到故居的文化厚度,在保護與利用之間找到合理界限,對故居管理者來說,是一大挑戰。

參觀故居,是一場不尋常的人文之旅。走馬觀花只是看到了景,靜心細品才能入得了心。故居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背后是悠遠的歷史,是文化的積澱。今天,作家周立民和陳丹燕,跟您一起細品故居。

——編者

噓,請安靜

周立民

我喜歡在秋日的午后,從武康路巴金故居走出來,在暖洋洋的陽光裡,徜徉在秋風落葉的街巷。不經意中,從柯靈家的門前走過,在趙丹的門口歇歇腳,抻著脖子望一望張樂平的巷口,也會在鄭振鐸住的地方發發呆。有那麼一刻,時光定格在那窗戶上,或者是伸出牆外的青枝綠葉上。恍惚中門輕輕地打開了,這裡的主人走了出來,如同我在書本裡接觸到的一模一樣。但是,我不好意思打擾他,只是微微地俯身致意,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梧桐葉落滿的街巷中……

倘若有人要問我,理想的文化名人故居是什麼樣子?我不由自主地會想到這樣的下午和這樣的氛圍。如果說名人故居是奇花異草,你要養好它,首先得有讓它生長的土壤、水分和空氣,也就是說,我們要有整體風貌保護的眼光。隻要整體的風貌在,走進這條街,才是走向悠遠的歷史,走進這位文化名人生活的世界,最后才走到他的“家”。並不是所有的故居都一定要人走進去,都去開放,如果這條街的整體風貌在,挂個銘牌,我們在門口站一站,那些塵封的往事也會呼之欲出,彎腰撿起一片落葉,葉脈中都是歲月的秘密。

然而,很多基本要求最終都成了奢望。我看到的好多故居,都像受氣的小媳婦似的,可憐兮兮地躲在高樓大廈之下。也有氣派的,門口是一條新開辟的旅游風情街,東南西北的特產、旅游紀念品大雜燴,人聲喧鬧,臭豆腐飄“香”……等我走到那座故居,已經很累很累了,實在拿不出心情去捕捉歷史的回聲,我都覺得在這種喧鬧中,這裡的主人可能早就要搬家了。我的心還沒有安穩下來,便看轟隆隆開來兩輛旅游大巴,轟隆隆下來兩批人,轟隆隆涌進故居,像趕集的、喝喜酒的,歡樂的聲調漫天飛,中間還有導游的高音喇叭的囂叫:“各位游客,歡迎你來到……”旅游讓故居“生意”興隆,有時也扼殺了故居。導游蜻蜓點水的介紹,眾人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走馬觀花,是無法探測到一個文化名人的文化厚度的,是感受不到午后陽光的歲月返照的。見此情景,有時候,我真想上前提醒:噓,請安靜。這裡的主人在午睡,在閱讀,在寫作,我們不要打擾他……故居,需要安靜,安靜地品讀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這種喧鬧會趕走山泉流響、落葉嘆息和閑花情聲的。或許,在現實的生活裡,我們受夠了喧囂,可是,故居恰恰是在現實與歷史之間為你搭建的一個空間,它應當讓更多的安靜、寧靜融入我們的生命。

這不能全怪游客,我們建設故居的目的也要反思。是拉動旅游,還是為了保護文化遺產?是處處想著給游客“上課”,還是讓文化自身的魅力感染人?是生硬的陳列,還是彼此的對話,乃至心靈的撫慰?很多問題,讓我們習以為常地忽略了。有時候的“鬧”恰恰出自故居自身,比如給故居的主人加上那麼多嚇人的“大師”頭銜,各種豐功偉績的展陳,像高大上的語言轟炸,直到嚇得參觀者魂飛魄散才肯罷休。又如,動不動就編出一些傳奇故事、風流韻事,甚至連狗血劇都不如的情節來吸引參觀者,這是在傳播文化嗎?反而,每個文化名人自身的專長、特點和貢獻被忽略了,沒有認真研究過,自然也不曾動聽地講述過,用流俗去綁架這些文化人,讓故居千家一面,如果主人要在,他同意這麼做嗎?

我不能忘記,在巴金故居開放前,巴金先生的女兒李小林老師說過的話:這裡過去是巴金的家,今后也要是家的樣子,有家的氛圍……那麼,我們是替先生打理家的人,參觀者都是這個家的朋友,而我們所做的一切也要問一問:它是否合乎巴金先生的心願?為此,我們做了很大的努力,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室內的鮮花要經常換,連沙發套都分春夏和秋冬兩季,試圖給人這樣的感覺:在你進來之前,巴金先生剛剛離去,或許他去訪友、開會,或許去淮海路的郵局寄信了……現在,院子裡臘梅開得正盛,我們也提醒大家,您聞到的清香正是巴金先生當年所聞的,你不來樹下靜靜地站一會兒嗎?

(作者為上海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

雨果家的小油畫

陳丹燕

早春時巴黎下雨,天黑得早,黃昏又冷又長。不過,這才是看博物館的好季節,如同酷暑時分一樣。到巴黎,去看大小博物館,此時算是最適宜的,因為沒有好天氣的撩撥,一個旅人的心就靜下來了。

那日,雨裡去了雨果故居。經過一條安靜的小街道,走到一個小廣場裡,大房子的底樓開的咖啡館就叫雨果,說是雨果常常到那家店裡寫點小東西,或者會朋友。雨果家是個大宅子,雨果版稅豐厚后,買下一個小酒店自住。底樓窗上還有彩色玻璃。

在雨果故居裡,我站在雨果夫人等丈夫從街角的咖啡館裡寫完東西回家的長窗前,看著從那家咖啡館裡,在雨中泄了一地的燈光,心裡很是安定。就好像是在自己家一樣。去故居紀念館參觀就是有這樣的好處——如果從前讀過作家的書,看過畫家的畫,聽過音樂家的音樂,再來到他們生活過的房間裡,就有異樣的親切感,好像很是知己。我在雨果家走來走去到處看,不光看他的書桌,看他吃飯用的長桌子,看他臥室裡的鏡子,也看到他的手稿,他的筆,以及他的秘密。

他家長窗旁邊有一長條牆壁,那裡正好挂一幅小肖像。小幅的油畫裡,畫著一個秀麗而抑郁的老婦人,如雪的白發。她不是雨果夫人,而是雨果的情人。我背后,雨果的書房裡還挂著她年輕時的另一張肖像,那時她臉上還有青春時的紅暈。從那堵牆壁到這面牆,她在雨果家裡,一直是個小幅肖像畫般的存在。

如今已是故居時代,反正他們全都安息了,恩怨已散,所以肖像挂到了牆上,變成了故事細節。是的,想起來讀雨果傳記時,字裡行間的緋聞故事。這許多年后,我在他家裡得到了一份切實的証據。如此勾連起來,就連讀雨果傳記的年輕時代也順帶想了起來。那時,我家兩窗之間的窄長牆壁上也挂了一小幅山水畫,是從父母家帶回來的。

年輕時看得出,這樣也算天長地久的緋聞故事裡有浪漫,那浪漫,是和男人們站在相同立場上的共謀。現在,猜度得到裡面的審時度勢與委曲求全。這是可度人、可度己的女性立場,甘苦自知。

下雨天看博物館,因為雨的阻力,心靜了,便能細觀,許多微小而尖銳的收獲因此而來。我知道歲月和閱歷讓我變得講道理,雖然仍舊吃力,卻也能原宥許多人的許多事。許多事跳脫來看,看到人生的不易與溫情。

站在雨果家的窗前看了一下雨,那時沒想他的《九三年》,也沒想《巴黎聖母院》,想的是自己。看到自己的手指搭在雨果夫人的窗櫺上,看到樓下方方的院子裡有個女人“乒”地關上車門,在雨中輕快地跑到街廊裡,奔向街口咖啡館。在陰霾上午的明亮燈影中。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版式設計:蔡華偉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