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正文

饒曙光談如何夯實電影產業基礎:首先要解除觀念束縛

饒曙光

2015年01月27日0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首先要解除觀念束縛(年度話題)

  2014年,在全球電影增長放緩甚至停滯的大背景下,中國電影產業高速發展。電影對中國國民經濟的貢獻、對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性也日益顯現。盡管數據很漂亮,但我們不能自我陶醉,中國電影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不容忽視,有針對性地推進中國電影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成為當務之急。

  從整體上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電影仍處於后發狀態,因此更多地依靠話題性、段子化乃至網絡碎片化等手段吸引觀眾眼球,在國內票房上獲得了暫時的優勢。從創作層面來看,中國電影出現了一批具有市場號召力的作品,尤其幾位跨界青年電影導演,打破了傳統電影的固有模式,憑借與“粉絲”的有效互動贏得了年輕觀眾,但其創作的品質和可持續性還需要未來市場的檢驗。從觀影人群上看,19至30歲觀眾在過去兩年貢獻了中國電影票房的80%以上,成為核心觀影人群,這個人群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電影的類型、趣味和風格。

  中國要從電影消費大國變成電影創作強國,產業結構必須調整。而要實現這種轉變和調整,必須逐步解決一些關鍵問題:推進電影文化建設,提升全社會電影欣賞水平,培養高端觀眾群體﹔加強頂層設計,推進差異化市場體系建設,讓多樣化的電影無縫對接目標觀眾,實現創作生產的良性循環﹔培養和支持源源不斷的青年人才群體,讓創意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核心動力,增強電影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有效提升中國文化的感染力、影響力。

  除了要夯實產業基礎,我們還迫切需要在發展理念上突破“初級階段”的局限,為中國電影起飛解除觀念上的束縛。

  首先,經濟上要超越“唯票房論”,建立“大電影產業觀”。電影票房只是評價電影銷售情況的一個顯性指標,並不是評價電影產業的科學體系。電影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遠超單純經濟效應的邊界。中國電影必須有效延伸電影產業鏈,進一步緩解票房對藝術創作的過分壓力,改變單純以票房評價電影創作生產成敗得失的習慣性思維。要建立更具有包容性、綜合性、前瞻性、科學性的評價標准和體系,促使電影產業從單純的票房經濟上升為以版權經濟為核心的“大電影產業”。

  其次,文化上要克服“泛娛樂化”,著眼“軟實力”。在現代社會,電影作為一種高科技、工業化、大眾化的藝術,無論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是對民族文化的現代化融合創新都具有不可小覷的意義。在現代文明競爭乃至構建新的世界秩序過程中,電影所發揮的軟實力功能是無法替代的。我們必須從提升軟實力的戰略高度來觀察、理解和闡釋中國電影,而不能僅僅將其理解為“休閑娛樂”。

  再次,戰略上要擺脫“影響的焦慮”,立足本國實際,發揮自身優勢。中國電影要實現后發優勢,必須認清中國社會、文化、電影的現實,在此基礎上建立清晰、堅定、不因風吹草動就輕易動搖的戰略布局和戰略目標,即通過有誠意、接地氣的作品為國產電影贏得人氣,注入更多的人文內涵,鞏固和提升國產電影市場份額,實現電影產業與文化的兼容式發展。

  近兩年來,互聯網的滲透使電影產業發生著深層次的改變,但毫無疑問,內容為王、導向為魂、創意制勝的鐵律沒有變。隻有增強自身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和內生動力,才能提高中國電影的整體效益,才能創造電影藝術的高峰,推動中國從電影大國有效、有序走向電影強國。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