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表姐”勞倫斯的個人魅力主宰了整部影片。
2015年的內地影市第6周,本周人次1710多萬,票房5.82億。《奔跑吧!兄弟》1.5億領跑,累計3.9億﹔《霍比特人3:五軍之戰》收獲1.23億,累計7.12億﹔《熊出沒之雪嶺雄風》次周8900萬,累計1.97億﹔《飢餓游戲3:嘲笑鳥(上)》首日6120萬﹔國產新片中,《一路驚喜》3530萬﹔《有種你愛我》2900萬﹔《神探駕到》2400萬﹔動畫片《摩爾庄園3》、《蠟筆總動員》分別報收530萬及270萬。
“上下集”電影源自導演平庸
由奧斯卡影后詹妮弗·勞倫斯主演、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的青少年科幻片《飢餓游戲3:嘲笑鳥(上)》2月8日內地公映。首日6120萬的成績還算可觀,在周日1.33億的大盤中佔比將近一半,但27.94%的排片率僅僅相當於同在檔期的《霍比特人3:五軍之戰》上映7天后的佔有率。對此,UME影城副總經理劉暉表示,除了影片本身就比北美上映時間晚且前兩部在內地的票房表現並不理想外,現在觀影人群以九零后居多,尤其整體票倉向二、三線城市傾斜,“他們可能會選擇像《奔跑吧!兄弟》、《一路驚喜》熱點性更強的電影。”
根據boxoffice mojo資料顯示,影片投資1.25億美元,2013年9月23日開機,2014年6月20日殺青,不但被拆分成上、下兩部,且隻有中國是3D版。轉制3D已在國內掀起多次熱議暫且不表,而拆分伎倆近年來也是愈演愈烈。好萊塢喜歡在系列的終結篇用這招,比如《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下分別在2010年、2011年上映,《暮光之城4:破曉》上、下分別在2011年、2012年上映,而《飢餓游戲3:嘲笑鳥(下)》將在2015年11月20日上映,《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上、下也早已預定了2018年5月4日、2019年5月3日﹔華語片中,馮德倫執導的《太極:從零開始》、《太極:英雄崛起》,郭敬明《小時代:刺金時代》、《小時代:靈魂盡頭》以及去年最負盛名的吳宇森《太平輪》上、下都是如此。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左衡認為這種拆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圈錢,既然已經是最后一部再也沒有了,為什麼不多圈點呢?二是能力,這幾個編劇、導演的能力都很有限,就算逼著他們也做不到把這種復雜的人物、信息簡單集中完整地交待清楚,拆分是最簡單的做法,這種平庸的導演比比皆是。觀眾們也隻好咬牙堅持,把最后這部看完像是了卻一樁心事,這是收視慣性。這種做法口碑不好但商品就是這樣。同時,在他看來《太平輪》是個例外,“上半部中,從大陸到台灣、從抗戰到內戰兩種場景呈現的量來看,不太可能是個被拆分的單集。”
美國青春片“文化親近度”不足?
相較之下,《飢餓游戲3:嘲笑鳥(上)》在北美市場的戰績更為搶眼,2014年11月21日上映,首日即攻下5514萬美元,並於年末斬獲3.36億美元票房,榮登2014北美年度票房排行榜首位,排在其后的是3.33億的《銀河護衛隊》以及2.82億的《美國狙擊手》。該系列的前兩部也分別以4.08億美元、4.25億美元居於2012、2013年度北美票房榜的第三名和第一名。但縱觀該系列前兩部在內地的吸金能力確實有些太過懸殊,分別為首周4天6595萬、首周4天8011萬,最終成績為1.71億和1.72億,甚至連當年度內地票房排行榜前二十名都排不上。
實際上,很多改編自美國暢銷青少年科幻小說的好萊塢大片在北美都是大賣,但到了中國就水土不服。比如掀起好萊塢青少年電影熱潮的《暮光之城》系列,加上被拆分成上、下兩集的第四部,共有5集,國內斷斷續續引進了首部《暮光之城》和《暮光之城4:破曉(上)》,前者在2008年北美年度票房排行榜上以1.93億美元名列第七,后者以2.81億美元成為2011年該榜單季軍,但兩者在國內上映時的最終票房分別為1151萬、3300萬﹔2014年以1.51億美元在北美排行第19名的《分歧者:異類覺醒》,國內票房7655萬,上映五周時間還不如《霍比特人:五軍之戰》8100萬的首日票房﹔在2014年北美排名第30名的《移動迷宮》北美票房1.02億美元,在國內隻收獲1.5億元人民幣。
對此懸殊差距,左衡分析認為取決於影片所針對青年受眾的文化背景、知識儲備。在當前中國,國產青春片主要觀影人群分布在二、三線城市,他們是整體觀眾比例中越來越重要的人群,這也是為什麼《小時代》系列票房高的原因,“他們看吸血鬼或者暗黑系電影會茫然失措,但看《小時代》就會津津有味”。
至於內地青年觀眾能夠普遍接受的青春玄幻系列,“怎麼也得是像《畫皮》這樣的調子,有一個文化的親近度”,而青春偶像也必須得是中國范兒,而不是詹妮弗·勞倫斯、克裡斯汀·斯圖爾特或者羅伯特·帕丁森,因為特定的人群有特定的偶像。“中國全球化程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深,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先天基礎決定了一些國外青春偶像片在中國很難傳播和回應。”
(採寫/新京報記者 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