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給曾國藩“算賬”:他的一生可謂既“清”又“渾”

2015年02月10日07:49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我為什麼要給曾國藩“算賬”

  曾國藩像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既重要又復雜的一位人物。不過人們在歷數中國歷史上著名清官的時候,往往遺忘了他。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因為人們過多聚焦於他的功業道德文章,忽略了他“瑣碎”的經濟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曾國藩本人唯恐得到“清官”之名。他的一生,可謂既“清”又“渾”,以“渾”為表,以“清”為裡。這種居官行事方式,在中國歷史上十分罕見。

  我在閱讀《曾國藩日記》《曾國藩家書》等常見資料的過程中,經常遇到關於他個人收支的零星記載,因此在2006年前后慢慢產生了一個想法,就是能不能通過梳理這些大量、瑣碎而分散的資料,給曾國藩的一生算算賬。后來在台灣學生書局出版的《湘鄉曾氏文獻》中又見到曾國藩親手記的日常生活賬簿,其中從買了一顆大白菜、剃了一次頭、雇了一次車到收了別人十兩“炭敬”、給某大學士送了三兩“節禮”和一兩“門包”,事無巨細,悉數記載。通過對這些材料進行估量,我認為可以大致復原曾國藩一生的家庭經濟收支實情。

  這個題目當然很有趣味,因為曾國藩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家或者軍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生活在柴米油鹽中的人,是一個終生掙扎、糾結、沖突和矛盾的人,是一個既有靈魂又有體溫的人。通過觀察他的經濟生活,窺探這個傳統社會最后一個聖人少為人知的一個側面,可以衡量他在這個最隱秘的角落呈現出的“真誠”與“虛偽”。同時,通過曾國藩這一個例,我們獲得了觀察晚清社會生活的一個特殊斷面。比如可以穿越門禁重重的大小衙門,觀察晚清官場的種種微妙而復雜的“規矩”。

  這本書也可以為當今的廉政制度建設提供某種借鑒。今天的中國正處在新舊交匯的河口,在器物和制度的外衣之下,傳統的力量,仍然在發揮著深刻的影響。因此,分析曾國藩在金錢誘惑面前採取的既原則分明又現實圓通的態度,分析他所作所為的制度背景,對理解今天的社會現實以及思考如何進行制度建設,會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與此同時,雖然曾國藩研究已可以稱得上是一門顯學了,不過,主要集中在曾國藩的總體歷史功過評價、軍事思想及活動、外交思想及活動、政治思想及活動、學術思想及活動、人才思想及活動、家庭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幕府問題、人際交往、曾國藩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湖湘近代文化的關系等方面,對他個人經濟生活的研究基本上還是一個空白點。所以這本書多少還有點“填補空白”的作用。

  我曾經在一本書的后記當中說:“我認為,學問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好玩’。我不能容忍把學問做成概念、意義、材料的集合。”我甚至還說過這樣過分的話:“洋鬼子們的那些學術名著,卻大都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兒,甚至眉飛色舞、神採飛揚。中國式的學術研究包含了比西方多得多的目的,可是往往唯獨缺少了一項:興趣。”說這些話的時候,我並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寫這樣正兒八經的“學術作品”。

  不過,好在我這本“學術作品”目的確實比較單純: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

  按照常理,財經大學本科畢業的我應該在一家國有銀行的分支機構裡,沿著秘書、副科、正科的台階安穩地完成一生。

  但是我頭腦中天生缺乏“常理”這根弦。因為工作的無聊,剛剛工作不久,我就開始了業余寫作,並因為出了幾本書調到了一所地方大學。然后,一是為了能有一個更靠譜的圖書館可以利用,二是希望可有一些師友進行討論交流,我又跑到復旦,讀了一個歷史學博士,接著來到清華,做了兩年博士后。說起來,這一系列“轉軌”,背后的驅動力隻有兩個字:興趣。

  不過,這本書也許還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學術作品”,或者說,這本書也許夠不上學術著作的標准。按照“常理”來講,學術著作應該具有“專門性”“理論性”“系統性”,要明確概念、總結意義、分析規律。但這本書卻基本是沿著我自己的興趣路徑展開。我寫這本書的動力是想弄明白一個傳統官員的經濟生活狀態,以及決定這個狀態的制度背景。生於“興趣”,死於“興趣”,這本書也許會不可避免地立意不高。加上我隻以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為止,或者說隻想客觀呈現描述歷史事實,而沒有解決什麼學術問題的雄心,也無力揭示歷史材料背后的規律,因此深度自然不夠。

  同時,這本書不可避免地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寫法不夠規范。我總想在一定程度上兼顧專業領域外的普通讀者。在寫作過程中,也許花了太多的篇幅來對一些常識性的背景加以介紹。本書縱向上沿時間線索進行,但是橫向上,卻切入了多個專業史范疇。在這些專業史范疇,我並無太多學術貢獻,只是利用了大量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來解釋在今天的社會背景下已經不太容易理解的歷史現象。此外,第一次進行學院范式的論文寫作,用詞及注釋上也難免會有不規范、不完備之處,敬請讀者們批評指正。

  (《給曾國藩算算賬》 中華書局  張宏杰著)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