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清朝"天價雞蛋":光緒時御廚雞蛋進價30兩銀子

2015年02月10日13:22    來源:長江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清朝"天價雞蛋":光緒時御廚雞蛋進價30兩銀子

  《中國歷史的教訓》近日登上中紀委網站的推薦書目,作者習驊是“反腐第一線紀檢干部”。此書特別之處主要是鑒古知今,以人物故事為主線、以廉政思想為內核,提供看問題想事情的新角度。近日記者聯系到習驊,他表示,寫這本書的一大動力來自風生水起的反腐現實,他感覺自己有很多話必須說出來,讓更多的人聽到。

  皇帝都吃不起的天價雞蛋

  習驊是法學博士,現在中央紀委派駐機構工作,他“講古”習慣見微知著,不喜歡做高頭講章,選擇的切口往往很小。比如選入此書有篇文章,標題是“皇帝的飲食費”,裡面說到再普通不過的“雞蛋的秘密”,讀來讓人既饒有興味,又十分震撼:

  乾隆皇帝有一天早朝,無意中跟大臣閑聊,問起他們過早時都吃了些什麼,其中一位大臣回答說自家家境不怎麼富裕,隻隨便吃了幾枚雞蛋。乾隆聽了卻是一大驚,倒吸一口涼氣:“天啦,一枚雞蛋要10兩銀子,朕都不敢多吃,你還哭窮!”大臣們立刻明白過來,皇上身邊那些搞採購的人,層層加碼,報到皇帝那兒,市場上隻要三四個銅板一枚的雞蛋,在宮廷裡貴到了10兩銀子一枚的地步。

  習驊抓住“宮廷雞蛋價格”這一線索進一步探究,發現到了光緒帝時,御廚裡的雞蛋進價達到了30兩銀子一枚。光緒喜歡吃雞蛋,是個責任心很重、憂患意識很強的皇帝,有一次他同老師翁同龢閑聊,說到“雞蛋好吃是好吃,就是太貴了。翁老師你能吃得起嗎?”翁同龢是個賊精的世故老手,一聽就明白皇上給人蒙了,宮裡頭有人吃黑吃到了皇上頭上,但是他絲毫不露聲色,謊稱自己也要到過年時才吃得上雞蛋。

  整個有清一代,由宮廷雞蛋價格引起的史書記載不絕如縷,道光和咸豐皇帝為此曾大動干戈,專門調查背后的貓膩,慈禧太后則是揣著明白裝糊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總的說起來,縱是天子之尊也不能搞定小小的雞蛋,讓宮廷採購回歸本來的價格水平。

  這是為什麼?光是講故事,人們看了隻會一笑而過,習驊卻陷入了思考。他從平常的故事中咀嚼出言簡意賅的道理。他指出,這裡的原因也許很簡單——皇朝內務府一直缺乏剛性的制約制度,更不要說現代財務制度。內務府由於長期在皇帝身邊工作,是各級部門官員巴結的對象,監督不可能有效形成。

  “扎緊籬笆是最緊要的”

  習驊講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比如才能一般的慶親王,是如何通過把麻將引進宮廷、把慈禧太后伺候得舒服暖心,從而得到提拔重用的﹔比如雍正皇帝整治吏治,既打擊貪腐誤國的官員,也整肅無所作為、邀名賣乖的“清官”(實際就是庸官、懶官)的。《中國歷史的教訓》全書由24篇文章組成,大部分指涉我國明清吏治和制度,也有些是探究蘇聯垮台內因的。

  習驊告訴記者,在反腐倡廉的過程中,他不主張一味強調個人道德墮落而忽視制度防范的作用。他引用恩格斯的話指出,人是“半人半獸的東西”,“人來源於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了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隻能在於擺脫得多些還是少些。”同時,人又是理性的動物,懂得趨利避害,每個人的行為選擇“本無所謂好壞”,因此習驊認為,運用道德約束、思想教化來改良人性盡管有其根本意義和終極價值,但卻不具備現實的、工具性的制約功能,不但效率低,而且不可靠,隻有建立完善制度才是建設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最根本、也可能是成本最低的選擇。

  “就好比農夫,要防止雞鴨進菜園子亂吃,扎緊籬笆是最緊要的。”習驊告訴記者。他在書中談到趙宋(北宋、南宋)時期為什麼能綿延300多年,認為關鍵在於他們發明了一些原創性的制約措施,比如文官集團對實權武將的有效制約,成功防止了五代十國以來頻仍的地方割據和叛亂﹔趙宋時期的科舉制度也基本做到了社會公平,“官二代”現象稀少發生,保証了人才質量,社會階層流動活躍。

  “好的制度並不一味試圖改變人性,而是承認人性現實,順應人性規律,通過科學設計誘導人們克服自身獸性,主動選擇做好事、當好人,也隻有做好事、當好人才符合他本人的最大化利益。”習驊說。

  【書摘】

  朱元璋為何

  暴打茹太素

  習驊

  《明史》裡有個很有意思的“段子”,今天讀來還讓人會心一笑。

  1376年,司法部副部長茹太素給朱元璋打了一份報告,長達17000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讓秘書王敏念給他聽,都念到6300多字了,還不知道要說啥。朱皇帝實在受不了,當場叫人把茹部長狠揍了一頓。第二天又讓王秘書接著念,從第16500字到結尾,茹太素提了五條工作建議,這些建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朱皇帝採納了其中四條。

  事后朱元璋苦笑說:“當大臣不容易,當皇帝又容易嗎?我需要的是接地氣、解難題的意見建議,可明明500字就能說清楚,這老茹偏要整一大堆沒用的,真耽誤事。”

  一直有人對朱元璋暴打茹太素有看法。對下屬一不合意就動手,作風確實簡單粗暴,但了解背景后,對事情的理解會更全面。

  朱元璋定都南京時,新政權面臨大量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內外形勢都很嚴峻。戰后社會經濟凋敝,土地不均,農業基礎設施闕如﹔飢民遍野,人口數量下降﹔各業不興,社會無法正常運轉﹔矛盾尖銳,官民沖突時有發生。退居塞北的殘元勢力企圖卷土重來﹔蒙古韃靼、瓦剌各部日漸強大,虎視眈眈。特別是進城之后,明政權中許多官員貪圖享受,不思進取,各派人馬爭權奪利,貪賄成風。中央政府權威低下,政令不出南京城。官風虛頭巴腦,政權在文牘中空轉。總之此時朱家王朝基礎不牢,隨時可能夭折。

  朱元璋憂心如焚,從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方面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整頓和改革。他借鑒漢初經驗,實行輕稅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推行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各種措施,創新惠農利民政策以收攏人心。在打擊貪腐方面,朱元璋比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賣力,其手段之殘酷可謂空前絕后,明初吏治因此稍微清明,政權的合法性迅速得到社會承認。

  朱元璋大力整頓官吏作風,改善文風。狠揍茹太素之后,他命令制定了行政文書規范,“頒示中外,使言者陳得失,無繁文”。他自己也身體力行,現存朱元璋的許多重要指示都是口語,鄉下老太太都能聽得懂記得住。

  (記者劉功虎 整理)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