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中文譯者韋啟昌談
■新快報記者 王春燕
韋啟昌說,經常有人問他,究竟為何要閱讀叔本華——“叔本華對我的工作、賺錢、戀愛又沒有關系”!通常,韋啟昌隻會回答:你不喜歡讀叔本華的作品,是因為他跟你的生活、戀愛、家人沒有關系,所以你才不喜歡。
“但其實這不是真正的原因,”2月7日,韋啟昌帶著他翻譯的四本叔本華譯著來到方所,與聽眾分享叔本華在當下的閱讀價值,“根據叔本華(的理論),每個人解釋自己做或者不做什麼事的原因,很多時候都是錯的,因為人有美化自己行為的本能,所謂的理性化。所以人們很少會說,我沒有智力的盈余、或者是智力不夠,所以我讀不進去他的書。”
在韋啟昌看來,人的智力不應僅僅滿足於吃喝玩樂,還可以騰出一些智力去做一些跟我們的意欲沒有關系的東西,比如說,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而通過閱讀叔本華的作品,恰恰可以幫助我們成為現實中的人。“因為他談論的都是人普遍感興趣的事情,”韋啟昌說,“他幫助我們認清人的行為動機,認清我們的潛能,把這個潛能進而發揮出來成為現實,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閱讀叔本華的原因。”
訪談 譯者韋啟昌
“
一個人,隻要有一定的智力盈余,隻要對自己對人生對大自然有一定清晰的意識的話,那麼,叔本華所揭示的人生現實和大自然的本質道理,是會馬上得到這個人的共鳴。
新快報:你說自己是從上世紀80年代“邂逅”叔本華並為之“驚艷”。能回憶一下當時具體是被什麼打動了麼?
韋啟昌:他對性愛的本質及其表現(完整的論述見我翻譯的《叔本華思想隨筆》裡面的《論性愛》),讓我大開眼界,他對事情本質的洞察,讓人驚嘆。
新快報:你最早接觸的是台灣節譯本,后來又去讀原文。國內也有不少叔本華的中譯本,那麼你感覺原文和這些譯本相比,有哪些地方是有明顯差異的?換句話說,你為什麼會萌生重譯叔本華的想法?
韋啟昌:我所接觸的台灣節譯本,是在叔本華的一些句子段落后面,譯者又加進了自己的評論和感想,當然,這些是用括號括起來的。當時我覺得這有點可笑。
很多叔本華著作的中譯本,存在嚴重的錯譯。而把原作者的意思忠實和准確地翻譯出來,是翻譯的最基本要求。錯誤翻譯叔本華的意思,甚至弄得面目全非,是對叔本華思想最嚴重的傷害。正因為這樣,我才有了翻譯叔本華的想法和行動。
新快報:通常人們會覺得哲學書籍艱澀難懂,更何況是翻譯原著。而你本人沒有哲學教育的背景,僅憑著對叔本華的熱情,是如何完成這些譯著的?或者說,你是如何做到,從讓自己看懂到讓讀者看懂這一過程的?
韋啟昌:所有稱得上是高深的東西,都是有難度的。一個人,隻要有一定的智力盈余,隻要對自己對人生對大自然有一定清晰的意識的話,那麼,叔本華所揭示的人生現實和大自然的本質道理,是會馬上得到這個人的共鳴的,因為叔本華說的很多都是真理。哲學探討的,不過就是人生現實和大自然的普遍的規律和真理。
熱情不可能是無中生有的,能力是享受和熱情的前提。假設自己真正看懂了,那讓讀者看懂,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新快報:你本人的職業是中醫,這一點對你在理解叔本華(或者反過來說,叔本華對你理解中醫)上有什麼特別的幫助?
韋啟昌:萬物都是相通的。既然叔本華的思想和中醫都是真理,那就都是在不同的領域和層面上,說出了同樣的道理,互為印証。
新快報:和叔本華親密接觸這麼多年,你對他的了解和認識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你認為叔本華最核心的思想價值體現在哪裡?
韋啟昌:我對叔本華的了解和認識,當然是逐步加深的過程,因為他是天才,而我是活到老學到老嘛。叔本華的核心思想價值,是揭示真理,讓我們從蒙昧中不同程度地醒來,對人生世事獲得清晰的意識。
新快報:你在講座中建議大家都去讀叔本華,你說這是因為叔本華談論的都是世俗大眾的事。能否舉一例說明,當我們凡夫俗子在生活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可以從叔本華的思想裡獲取什麼營養和力量?
韋啟昌:我們要記得叔本華說過:“生活並不是讓我們享受的,我們必須忍受它和克服它。”還有就是,“人到了老年,終於把生活的重擔拋在了身后,這確實是一個安慰。因此,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最好運數就是生活了一輩子但又沒有承受過什麼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體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經享受過強烈無比的歡娛。誰要是根據后者來衡量一個人是否度過幸福的一生,那就是採用了一個錯誤的標准”。(《人生的智慧》)
訪談 叔本華系列責任編輯任俊萍
“
這本書尤其適合大眾閱讀。雖然叔本華放棄了居高俯臨的審視角度,但關於錯綜復雜並眾說紛紜的世俗人情的話題,經過這位思想大師一貫深刻而透徹的討論之后,變得清晰簡明,一讀即懂。
”
新快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韋啟昌先生的譯著時,國內已經有了不少叔本華的譯著,韋先生的譯文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價值?
任俊萍:韋啟昌先生翻譯的《人生的智慧》是國內第一本從德文翻譯的全本。當時已經出版的一些中譯本要麼是從英文譯出的,要麼是節譯的,要麼是台灣譯本。韋先生是因為喜愛所以翻譯,因為喜愛所以推薦給大家一起閱讀,他以通俗流暢的語言,完整地轉述了叔本華對世俗人生和實際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深刻見解。《人生的智慧》出版后,我們建議他再翻譯一些叔本華的作品,他在5年時間裡又翻譯了其他3本。現在他仍在繼續翻譯。
新快報:能具體談談這套叢書的?版情況麼?在讀者中的反響怎樣?
任俊萍:自2001年《人生的智慧》第1版出版14年來,韋啟昌先生連續翻譯了4本叔本華的作品,讀者反映熱烈。在網上可以看到讀者幾萬條的評價,讀者把韋先生的翻譯稱為“韋譯叔本華”,認為他所翻譯的叔本華最好。鳳凰衛視“開卷8分鐘”欄目在介紹韋先生翻譯的《人生的智慧》和《叔本華思想隨筆》時,稱他是“出色的叔本華作品翻譯家”。
在國外,叔本華作品是書店的必備書,常年擺在書架上銷售。十幾年來,我們出版了4個版本,每一次重版,韋先生都會發給我一份長長的修訂清單,一個字、一個標點都反復斟酌。有時今天剛改好,明天又發來一封郵件,說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再改回去;或者再改一下。我尊重這樣字字、點點計較與反復咀嚼譯文的譯者,我一點也不覺得麻煩。在這種反反復復的小到一個標點的修改中,成就了“出色的叔本華作品翻譯家”的美譽。我認為這個美譽是名符其實的。
新快報:你是如何理解叔本華的哲學思想的?或者說,你認為叔本華最核心的思想價值體現在哪裡?
任俊萍:叔本華的哲學標簽是“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討論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和他在哲學史上的地位,那是學者的事情。換句話說,作為一般的讀者閱讀韋先生的這些譯作,並不需要詳細理解叔本華的思想后才能閱讀。叔本華的這些作品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至為接近,諸如健康、財富、名聲、榮譽、讀書、寫作、音樂、心理、智力、性愛、養生、待人接物、死亡等,叔本華說他盡量以世俗、實用的角度考慮問題。因此,這本書尤其適合大眾閱讀。雖然叔本華放棄了居高俯臨的審視角度,但關於錯綜復雜並眾說紛紜的世俗人情的話題,經過這位思想大師一貫深刻而透徹的討論之后,變得清晰簡明,一讀即懂。
新快報:這套叢書共4本,如果要你向讀者推薦一個閱讀順序,你的選擇是什麼?
任俊萍:《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的成名作,可以從這本書先讀起來,接下來讀《叔本華思想隨筆》、《叔本華美學隨筆》、《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
叔本華 (1788-1860)
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25歲左右完成哲學名篇《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29歲前完成奠定不朽哲學家地位的《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人生的智慧》等三本書選自叔本華最后的著作《附錄和補遺》及《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收錄了叔本華討論人的道德與自由的五篇文章。
韋啟昌 (1962-)
出生於廣州。曾當過老師,現在澳大利亞從事中醫職業。被稱為“出色的叔本華作品翻譯家”,譯著包括《人生的智慧》(是國內第一本從德文翻譯的全本)、《叔本華思想隨筆》、《叔本華美學隨筆》和《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
《叔本華系列精裝版》
(《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思想隨筆》、《叔本華美學隨筆》、《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
(德)叔本華著;韋啟昌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