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就在眼前,煙火爆竹的聲音給了新年很濃的年味,雖然現在的爆竹多指的是有火藥的鞭炮,但爆竹的淵源比火藥長得多。巴蜀文化專家譚繼和說,爆竹的歷史有三四千年,當時是把濕的竹子剖開放在火上烤,竹子爆裂會?啪作響,這種爆開的聲音被認為可以驅魔、辟邪。
爆竹 春秋時已成習俗
因為人們常在過年的時候燒爆竹,而爆竹又有驅魔、辟邪、消災的寓意,所以在后來的傳說裡,“年”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惡魔,而家家戶戶的爆竹聲,就是為了驅趕“年”這種怪物。
春秋時期,點爆竹形成習俗,晉文公時,介子推帶著老母親躲進深山,而重耳為了讓他出山,選擇燒山,山上長有竹子,燒山之時竹子啪啪作響,后來點爆竹又多了紀念介子推的意義在裡面。
我們熟悉的有火藥的炮仗,或是鞭炮,則是到宋代時出現的,將芒硝、硫磺等礦物質依照一定比例制成火藥,用紙或者竹葉將火藥包起來,就成了鞭炮。雖然形式變了,但是聲音則是很像。過年的時候點爆竹,也有了祈求吉祥、生活紅火和表達過年喜悅的心情。此后,放鞭炮這種形式從過年延續到其他的場合,比如婚喪嫁娶。
而在放鞭炮以外,還有喝屠蘇酒的習俗,在正月初一這天喝。所以王安石在《元日》中這麼寫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煙火 宋后貴族家的風尚
和鞭炮總是相提並論的,是煙火。譚繼和說,早在唐代,煙火就出現了。當時人們已經發現了這種有火花產生的現象,但是並未普及。宋時,因為火藥的發明和相關技術的發展,制作出了各種形狀和顏色的煙火。宋時,燃放煙火是一種風尚,盛行於皇室貴族中。
因為放煙火這一習俗的盛行,留下了不少關於煙火的詩句,比如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所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與鞭炮相比,煙火因其絢麗的色彩和花樣,頗受歡迎。由於制作工藝精細、復雜,煙花只是貴族富商特殊的享受。
《武林舊事》一書中,記載了南宋皇室燃放煙花的情景、:“宮漏既深,始宣放煙花百余架。於是樂聲四起,燭影縱橫,而駕始還矣。”也就是說待到夜深人靜之時,一道聖旨傳來,原本屏氣凝神的人一下子沸騰起來,舉行一場盛大的狂歡,燃放煙花的同時還配合有器樂歌舞表演,華麗的場面好似古時的燈光音樂煙花秀,和現代人的夜生活比起來,古人也絲毫不遜色。華西都市報記者王茜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