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過大年·讀羊書

2015年02月21日08:56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羊年的禮物》

作者:於平/任憑 著/繪

新世界出版社

2014年12月

剪紙藝術家於平、任憑夫婦每年都會為孩子們創作一本生肖剪紙圖畫書,繼《老鼠,老鼠》《牛年的禮物》等系列生肖剪紙之后,他們第八次新年獻禮,帶來原汁原味的羊年剪紙圖畫書。書中有關於羊的漢字、吉羊俗信、羊城傳說、羊看菜園的故事……妙趣橫生的羊年節俗、朗朗上口的鄉裡童謠、生動形象的民間故事和美輪美奐的剪紙融為一體,飽含濃情厚誼與中國特有的鄉土幽默感,浸潤著孩子們的中國之根。於平、任憑夫婦是“彩繪剪紙”創始人,作品有《老鼠嫁女》《吉祥百圖》“剪紙中國系列”等幾十種。文字和剪紙圖畫都是這對夫婦藝術家親自打磨,一刀一剪的創作中凝聚著對新年的美好祝願,以及通過傳統技藝創作油然而生的真誠和自豪。

《羊吃草》

作者:西西

中華書局

2014年2月

作為一個生於上海,長居香港的作家,西西和她同時代的亦舒、李碧華等離群索居的女作家們完全不同,她親切得就像隔壁家的大嬸。與其說是專職的作家,不如稱呼她為一個動物觀察員更恰當。她和動物的緣分由來已久,她相信動物身上有著人類不具備的靈性。從《縫熊志》到《猿猴志》再到這本《羊吃草》,西西把她觀察到的家畜寵物一一描繪勾勒,並賦予品格,在她的散文世界裡構建了一個頗具靈性的動物園。本書收錄了西西1980年到2013年三十余年間散文43篇,上編寫動物、回溯童年趣事﹔下編描摹古典園林,憶學院往事。

之所以給這本散文集取名“羊吃草”,來源於其中一篇同名的文章,西西到新疆,看到山羊吃的是多刺植物而非綿軟短草,看似柔弱卻能爬到最高峰,抵御天池的徹骨寒冷,她為羊群對大自然驚人的適應力而驚奇,而憐愛。在西西心裡,動物雖不會說話,卻在靜默無言間給予人類對抗荒涼世間的持久力量。由羊群出發,延展至其他動物,西西對生命的觀照和體察在寫作的字裡行間無限生發。

《羊來羊去》

作者:阿慧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12年5月

童年,永遠是成長的母題。如何讓童年的回憶變得鮮活,考驗著一個作家對回憶的態度,而這個態度又關乎作家對生命的理解。回族作家阿慧的童年,羊群的生命歷程在其間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羊來羊去》的敘述重心,並不在自己的成長,而是透過對羊的各種回憶,甜蜜的、傷感的、哀愁的,由這些感觸蔓延出阿慧對我們棲息於其中的精神家園和靈魂之所的探訪。作品的切入點雖然是童年,但是它關涉了生活各種盤根錯雜的細節,深入到了社會方方面面。阿慧為保護自己的成長,修正父輩們的錯誤,而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在小羊出生之前,它們的宿命就已經注定。

回族女作家阿慧的文字,字裡行間彌散一種青草的氣味,以及泥土的芳香,飽含回族生活的記憶,呈現一種純淨的宗教氣質。

《狼和七隻小羊》

作者:(德)格林兄弟

文/(瑞士)菲利克斯·霍夫曼 圖

新星出版社

2014年4月

作為格林童話中最經典的故事之一,《狼和七隻小羊》想必成為了無數小朋友的睡前故事。羊媽媽帶著她的七隻小羊過著平靜的生活,可是貪婪的狼卻趁羊媽媽外出時,欺騙了善良單純的小羊,它把自己打扮得完全像羊媽媽后,小羊們打開了門。結果,狼把六隻小羊全吃了。羊媽媽回家后發現隻剩最小的一隻小羊了,傷心欲絕,可憐的小羊能得救嗎?

這個經典的童話故事的受眾寫的是3-6歲的小孩,中國有句古話說“三歲看老”,在小朋友的世界觀初成之時,這篇童話無疑有著雖不起眼卻非凡的力量,它告訴小朋友一個朴素的道理:要有一顆善良的心,而不能心懷凶惡。這看似是個再質朴不過的道理,卻在成長過程中,漸漸地被我們遺忘。還有,邪惡是會偽裝的,在這個充滿各色面具的世界裡,看透邪惡,其實需要智慧。

《尋羊冒險記》

作者:村上春樹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7月

相信許多人都記得,村上春樹的《尋羊冒險記》中,主人公一直尋找一隻帶有奇特標志的羊。《尋羊冒險記》是村上的第一部足夠規模的長篇,小說極富寓言性與神話色彩。一頭控制全日本的超能力羊失蹤了,它的宿主、黑社會頭子命在旦夕。潦倒的東京青年職員無意中得到羊的照片,不料就此成了黑社會的脅迫對象,攜著女友踏上了尋羊冒險之旅。這樣的故事情節並不復雜,喜愛雷蒙德·錢德勒的村上努力要把故事包裝得像現代都市版偵探小說,不過偵破的案件對象換成了扑朔迷離的人性本身,這無疑是高明的,在虛擬的世界裡,“羊博士”和“羊男”,甚至主人公,不顧一切地尋找一隻背部有星紋的羊,一切都怪誕得不可思議。

為什麼會選擇羊作為小說的主線?村上解釋說:“我得知日本本土原來並沒有羊。它們是明治早期作為一種稀罕動物進口到國內的。明治政府曾制定過鼓勵養羊的政策,但如今羊差不多已經被政府當作一項沒什麼經濟效益的投資完全放棄了。換句話說,羊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日本政府不顧一切推進現代化進程的一種象征。”由此,羊是村上用來表達現代工業社會幻滅感的象征。於是,那個最典型的村上來了,他不停訴說對資本主義現代社會弊端的不滿和由此產生的幻滅感,他惆悵逝去的青春和由此帶來的孤寂,可這一切都是淡淡的,甚至是犬儒式的,也許他早已看到,渺小個體在龐大的工業社會面前,一切努力不過是飛蛾扑火。

《黑羊》

作者:[危地馬拉]奧古斯托·蒙特羅索 著

[阿根廷]米蓋爾·卡裡尼 繪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1月

這又是一本奇書。危地馬拉作家奧古斯托·蒙特羅索在拉美文學爆炸一代中獨樹一幟,他以短篇小說見長,曾獲“胡安·魯爾福”獎和“阿斯圖裡亞斯王子”獎,作品備受卡爾維諾、略薩、馬爾克斯等作家推崇。這本超短寓言集據說想象力可以和博爾赫斯媲美,它包含四十個寓言,主角們大多是猴子、獅子、驢子這樣的動物,也有“睡不著覺的鏡子”和古希臘哲學家。此外,還有來自古代神話的“參孫和非利士人”,更有作者本人化身的“諷刺作家”和“寓言家”。

都說這本集子旨在諷刺人類的愚蠢,同名短篇《黑羊》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超短寓言:“許多年前,在一個遙遠的國家裡,有隻黑羊被槍決了。過了一個世紀,一群懊悔的羊在公園裡為這隻黑羊立了一座宏偉的馬姿雕像。從此以后,隻要黑羊一出現,就將它們快快處決,以便讓那些平庸的后代羊群也能夠借此練習雕塑。”在西方文明裡,黑羊通常既是罪的化身,又是無辜犧牲品的代表。作家似乎為黑羊的命運鳴不平,但他卻不能改變現狀,“黑羊命運”的悲情,也許是社會生存法則的悖論。

撰文/新京報記者 柏琳 

(責編:王鶴瑾、黃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