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北京勸業場:晚晴建成 遇火而立的“Mall”鼻祖(圖)

王蘭順

2015年02月27日08:42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北京勸業場:晚晴建成 民國時曾遭遇大火(圖)

  正在修繕的勸業場

  勸業場內部

  新新賓館

  ◎王蘭順

  在北京城的大柵欄街區,體積最龐大的建筑莫過於廊房頭條17號(老門牌11號)的勸業場了。論資歷,它要比久負盛名的天津勸業場還早上二十幾歲,而今,經過一番修整,它變成了一座富麗堂皇的新建筑,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廊房頭條位於大柵欄北部,是呈東西走向的一條胡同。歷史上,它不僅是北京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還是北京旅人最稠密的街巷。舊時的這條街巷有北京燈市之盛,如華美齋、文盛齋、秀珍齋等都是享譽京城的燈籠鋪,越到夜間,這裡越是燈火通明。到了近代,這裡最紅火的鋪號有謙祥益老號、三陽金珠店、頤齡堂樂家老藥鋪、新華銀行、擷英食堂、寶恆祥金珠首飾店、內聯升靴鞋店以及同升照相館等,都是北京出了名的鋪號,而勸業場正位於這條胡同的中段路北,是這條街上體積最大、最有洋味兒的建筑。

  初建 遇火而立的“Mall”鼻祖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農工商部征用位於廊房頭條的會元堂舊址,設立“京師勸工陳列所”,意在“勸人勉力,振興實業,提倡國貨”。

  1907年,這座剛剛初具規模的建筑,正要進行改進之時,因受到相鄰鋪戶的大火殃及,從全國各省調運來的陳列物品被毀過半。於是,農工商部將這座陳列所遷址到廣安門內大街路北下斜街另建陳列所。同時,農工商部決定在位於廊房頭條的原勸工陳列所舊址新建勸業場,用於國貨產品的銷售。

  1908年,為了建筑規模宏大的勸業場,在原勸工陳列所舊址的基礎上,租用了相鄰六家院落的地皮,談妥條件,按月付租,擴大了面積。

  不久,勸業場大樓落成,其前門兒在廊房頭條,后門兒在西河沿。由於地皮是租用六家大小不等的院落,所以這座建筑呈現南北走向長達80米的不規則“細長條”形。在廊房頭條向南開的門面大而開闊,而在西河沿朝北開的門臉則相對顯得比較窄小。但無論如何,當時這座外觀為三層的建筑畢竟是京城的首幢大型綜合性商業建筑,在當時繁華的大柵欄街區可謂是鶴立雞群,蔚為壯觀,被譽為“京城商業第一樓”。

  至於這座勸業場的經營,則是本著農工商部與各商家合資經營的形式,也就是說這座勸業場實際上屬於官商合辦,由官方實際控制的商場。經過招租,勸業場進駐了一百四十余家鋪戶,這些鋪戶在勸業場每層設置的木閣子裡經營,十七家木閣子由南至北為一行進行排列。在一樓設有男女廁所和鍋爐房,在女廁所門前還專門設置了看守人以重安全,在二樓設立了公用的度量衡和警士室,樓下地窨子是管理處的辦公用房。

  勸業場集百貨、餐飲、娛樂的鋪戶於一體,吃、穿、用俱全,堪稱“Mall”這種現代經營模式的鼻祖。因其建筑別致,體積龐大,一時間游人如織,熱鬧非凡,商戶們生意興隆,拉動了大柵欄地區的經濟繁榮。

  由於大柵欄一帶戲園子很多,所以這一帶的夜市非常繁華,勸業場晚上十點半才拉響振鈴,將位於西河沿的后門上鎖,各家商鋪開始清理衛生,爾后搬運鋪板,封閉自家的鋪面,直至很晚,商戶鋪長或學徒便在場內留宿。鋪戶們約定每天晚上輪流執宿,每宿派出四人,循環兩班,持燈在場內各處巡邏。

  大火 140余家商鋪財貨多數燼沒

  時光進入了民國時期,前清的農工商部這時已改稱農商部,繼續管理著勸業場。1917年3月,農商部派來了新任的葛姓場長,不足一個月又派來了一位孫姓司事。這兩位到任后,即刻對勸業場進行了重新油飾,為了速干和減少用料,他們在油料中添加了火酒、鬆香等物質,這也為勸業場日后火災埋下了隱患。

  葛場長和孫司事對場內的商戶非常嚴厲,所立的場規,商戶們萬不敢違抗,稍有違背,便會被停止營業。有的商戶為了增加浮攤,情願多交地租,還有人向管理者暗繳大洋,不留字據,商戶們對此積怨很深。更有甚者,葛場長擔心商戶們串聯、團結,以至於取消了每夜商戶輪流值班的自發管理。此外,葛場長還派人看守場內廁所,如遇商鋪人員如廁,就憑鋪戶的號牌為証,不收取費用。其余,無論什麼人到此如廁一律收一枚銅圓。而在勸業場門外等候拉活兒的車夫,有的一時沒錢,又不敢遠離,就不能如廁……為此發生的口角幾乎每天都有,為此勸業場與外界的結怨也很多。

  當時的建筑以木結構為主,極易發生火災,而自葛場長到任以來卻很少進行防火演練。不僅如此,勸業場內的商戶也很少加入火災保險,因為商戶們覺得一來要交錢,二來保險部門唯恐商戶買賣虧損后,故意縱火騙保,所以對參保的商戶要求非常嚴格,需要單獨對其進行封閉式的檢查,這樣就會影響生意。難怪勸業場偌大的商戶群體,隻有榮昌、愚得閣、蓬萊春、聚生洋貨、中興理發、維新廣貨這六家參加了火災保險。

  不幸的事情終於發生了。1918年4月13日(舊歷三月初三)晚上10點半左右,勸業場突然遭遇大火,有鋪戶用盆從位於場內玉樓春飯館的水管中取水進行潑救,但不料火勢愈加強烈,一時間,火焰沖騰,警察鳴笛聲四起,場內鋪戶紛紛外逃。京師警察廳消防科和義善水會(斌記)快速對火災現場進行了扑救。在火災中,勸業場一百四十余家商鋪的財貨多數燼沒。

  對於火災原因有多種傳言,有的說是樓內的電氣燃燒所致,也有人說是場內的鋪號玉樓春廚房起火所致,還有人說是有人故意放火,更有人說是因為勸業場的葛場長與場內的各商家不和,有商家心生怨氣所致。

  如此壯觀繁盛的京城唯一大商場,在火災中化為灰燼,自然要恢復重建。在重新設計圖紙,計劃對勸業場進行恢復重建的同時,京師警察廳對勸業場的失火原因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密查,重點排查是否有人故意縱火。

  據了解,此次火災始於場內的二層廁所附近,此處是勸業場閉場后進行掃除,有待於第二天天亮運出的垃圾紙屑堆積處,旁邊還有各商戶存放鋪板之處。晚上各鋪戶的伙計們臨睡前,一般都要如廁,有人就以如廁為名,暗自吸煙,尤其那些店裡的學徒。那日,正當他們三五成群集合一處嬉戲頑皮之時,誤將煙頭拋棄在爛紙堆內,無人察覺,起火之初正值刮西北風,火借風勢甚為猛烈,再加上前一年整個勸業場進行油飾所用的油漆內添加了大量的鬆節油、煤油等速干物質,一遇到火患,便等於火上澆油,起到助燃作用。如此一來大火越燒越旺,不易扑滅,才釀成了如此慘劇。

  重建 浴火重生的勸業場

  1918年8月,重建勸業場的平面圖和剖面圖設計出來,呈報到督辦京都市政公所,圖紙是按照原來舊基址的面積設計的。可是京都市政公所則要求勸業場按照將來展寬的廊房頭條房基線規劃,新的勸業場建筑前、后門應由原基址起,各退讓數尺,才符合將來的規劃。就這樣,1918年新建的勸業場前后都向內有所收縮,但樓層卻增加到四層,加上地窨子一層,共計二百三十一間鋪位,又大大增加了營業面積。此時入駐到勸業場的商戶,都吸取了上次勸業場大火的教訓,各個都上了火災保險。

  新建的這座勸業場建筑無論在外觀還是在內部都進一步保持西洋式風格,尤其在南北向狹長的內部分為三個大天井,最南面的天井呈長條形,中間的天井最大,呈八棱形,北面的天井呈四面磨角形,建筑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磚石結構。

  1921年初,成立不久的勸業場事務所經過京都市政公所同意,在勸業場大門前的空場左右兩端建造花廠溫室,在門前東西月牙牆內添建兩座半圓形的六方木質花亭。

  同年4月,勸業場再度向京都市政公所呈報,為了進一步擴大發展空間,吸引游客,將採用木質構造在自家屋頂上添建花園,並設立露天品茗處、茶點室、露天電影處、台球室等,在樓頂總共新添建大小房屋21間,各房高約一丈有余,並在屋頂的其余空地添建高花架、矮花柵欄作為點綴。即便是以當下的生活品位來看當時的勸業場,一點兒也不遜色。

  過火 新裝電梯京城獨一份

  正當勸業場蒸蒸日上之時,1927年8月27日下午4時,勸業場再次濃煙四起,火光沖天。由於店鋪密集,街道狹窄,火勢迅速蔓延。警察廳消防處接到報警后,火速趕到現場。經過四五個小時的奮戰,大火終於漸漸熄滅了。雖然勸業場內的店鋪損失不小,但幸好消防隊及時扑救,總算把損失降到了最低。

  正是由於勸業場的鋪戶們都上了火災保險,勸業場的這次火災,鋪戶們不但保住了自己的財產損失,整個勸業場還可以利用此次的火災保險費進行重新修繕。新修繕的勸業場建筑外觀為四層,為鋼筋混凝土磚混結構加鋼屋架﹔正門立面為巴洛克式,寬敞、漂亮,大門入口處作西洋柱式門罩﹔樓內裝飾也更加西化,場內仍保持著三個形狀不變的大廳,四周是三層回廊,設開敞式商鋪﹔三個大廳的天井頂部設有巨大的玻璃天窗,以便為營業廳採光,無論站在哪裡,樓上樓下一目了然。在這裡特別要提到的是經過前兩次的火燒旺地,勸業場在每層樓都安裝了防火的消防器材,並開辟了太平門。

  勸業場還從天津的義記公司購買了廂式電梯,安裝在樓裡,成為北京在商場內第一家使用電梯者,這在當時可是個新鮮的玩意兒,堪稱一景,來看熱鬧的人絡繹不絕。

  陳宗蕃先生在《燕都叢考》中說它“層樓洞開,百貨駢列,真所謂五光十色,人目迷”。民國時期有竹枝詞:“放學歸來正夕陽,青年仕女各情長,殷勤默數星期日,准備消閑勸業場。”

  紅火 新羅天藝場帶來了娛樂功能

  “七七事變”前后,兵荒馬亂,百業蕭條,勸業場也僅能勉強維持。到了1938年后,才進入了一段較長的穩定發展期。這段時間,勸業場最大的變化就是1940年萬子和在此興辦的新羅天藝場了。

  萬子和是個地道的北京人,熱愛京劇,同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等交往深厚。他既是華樂戲院的老板,又在西長安街新新大戲院任經理,是京劇名伶馬連良多年的合作伙伴。

  1940年時年57歲的他,在勸業場租用了83個攤位,開始設立新羅天藝場。他將所租攤位改造成魔術雜耍場、書場、相聲場、天宮球社和能容納500名觀眾的劇場,並附設茶座和零吃攤等,每到夏天還在樓頂增加露天雜耍。自此,勸業場在原有的商業功能外,又增添了娛樂功能。

  國民黨接管北平以后,萬子和承包的新羅天藝場繼續營業,電影院、劇場、舞廳、台球廳等依然紅火。一層的百貨店、繡花庄,二層的西服店、工藝品店和幾家藥店,三層的照相館、理發館以及外地的稀罕物品,都成為人們印在腦子裡揮之不去的記憶。

  當時在勸業場裡做生意的商戶很多,每個攤的攤位費是每月150元。可商戶們隻租賃一個攤位經營的不多,大多都是租賃兩個攤位以上。后來就連低矮潮濕的地窨子裡都租滿了鋪戶。

  到了北平解放前夕,尤其是在平津戰役前后,由於物資匱乏,市場蕭條,物價上漲,民不聊生,勸業場面臨著商戶退租嚴重,勤務不敷支配等難題。管理員管理起偌大的商場很是吃力,后來又不得不將負責存車、掃樓、看廁所的人員進行裁減,其中還包括開電梯的工役。隨著電梯的癱瘓,偌大的勸業場也跟沒了魂似的,經營起來無精打採。勸業場尚且如此,在這裡做買賣的鋪戶,生意做得更是談何容易。到了1949年初,勸業場還曾一度關張。

  蛻變 從國營商場到新新服裝店

  解放后,隨著時局逐步穩定,勸業場經過復蘇,也漸漸恢復了活力。此時,進駐勸業場經營的鋪戶達到178個,涉及17個行業,從業人員達到365人。勸業場採取廠店挂鉤、產銷結合的方式,進行薄利多銷,同時也搞代購代銷。

  1954年之后,由於百貨、文教用品等主要商品貨源已為國營所掌握,勸業場裡的商戶遇到了快貨買不到備貨賣不了的局面。特別是1954年2月國營合作社在勸業場的對門開設了手工業產品經理部,勸業場的營業額逐月下降,大大挫傷了商戶們經營的積極性,抽逃資金的情況嚴重,有的商戶抱著吃干耗淨的念頭,直至形成虧損。

  根據這種情況,北京市有關部門認為勸業場地處北京的商業中心,歷史悠久,客流量很大,仍然需要維持其商業的高潮感,於是採取分配貨源,調整國營合作社批發價、零售價差價的辦法,以適當增加勸業場的營業額,使勸業場渡過了難關。

  1956年公私合營后,勸業場成為國營商場,主要經營珠寶玉器、金屬器皿、絲織品、刺繡品、棉麻織品及土特產品等,同時出售日用百貨、皮貨、五金電器等。直到1975年,勸業場被改為“新新服裝店”,改變了其長期維持的商業形態。

  1995年,“勸業場舊址”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前后,勸業場被改為“新新賓館”,徹底改變了原來勸業場的使用功能。由於后來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勸業場舊時的建筑風貌被基本保留了下來。

  今天,從廊房頭條走過的人們,都會被眼前這座重新修繕的老建筑吸引住。黃中帶灰的樓體色調、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會重新喚醒老北京人對這座建筑的念想。

  本版供圖/王蘭順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