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羊年說羊:生肖羊是清心寡欲 心態平和的象征

2015年02月27日09:01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羊年說羊

  趙 書

  2015年是乙未年,生肖為羊。在十二生肖中,與地支“未”相配,順居第八位,因此在餐飲業有“羊八爺”之俗稱。乙未年是黃帝紀年4713年,在《六十甲子納音歌》中“甲午乙未沙中金”,為金羊年。在干支中,“乙”是天干第二位,代表種子已經出土發芽向上伸長﹔在地支中,“未”是笫八位,代表萬物已成,有了滋味。乙未年從字面上意味著事務已破土伸枝,特性已經形成。提醒人們在處事中要順從規律,仔細耕耘,才能為全年豐收打下基礎。金羊年,是吉祥之年。“羊”的生肖歌為:

  未羊清和是老八,吉祥如意事業發,

  五羊銜穗風光美,跪乳孝行堪當夸。

  未羊清和是老八。“馬馳率風,羊致清和”,當午馬揚蹄而去,未羊款款來臨之際人們喜歡以這句話應景。羊是溫順平和的食草動物,在六畜之中,羊是人類除狗以外最早被馴養的家畜。遠古時期,羊是人類衣、食、住、行物資的主要來源。羊與人類生活密切,因此有許多雅稱、俗稱。如:因山羊頷下有須,於是羊就有“長髯主簿”之稱,此外,羊還有柔毛、少牢、雨工、羶根、白石道人、餼牽、細肋等稱呼。這些稱呼雖然有的只是偶見於詩詞,但依此可見人們對羊是多麼喜愛,依賴程度多深。人們常說“萬事一(衣)為先”,這裡既是講數字排列順序,也是講人(尤其是北方)生存的要素。在遠古時代,人類七天不食才餓死﹔在寒冷的滴水成冰的“三九”天氣中,一個小時不穿衣服,就會凍僵。羊在六畜中是唯一的不但皮可制革,毛可扞氈並能紡紗織布的動物。用羊毛制筆書寫文字,使書法成為一門中國獨有的藝術,羊在古代游牧民族中是人的財富象征,生活資料的來源,也是重要的審美對象。以羊為主題的古代藝術品豐富多彩,是中國吉祥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生肖羊是清心寡欲、心態平和的象征。十二生肖雖然只是記載時間的符號,但在歲月流轉過程中不斷給人以人文的體驗,形成生肖文化特色。羊年給人的啟示是,經過萬馬奔騰的馬年后,十二生肖年進入第八年,“羊致清和”。十二生肖一動一靜的節奏,使人感到韻律之美。清和之年,需要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后,在精神上提出對“美”的追求,而在漢文字中“羊”與“美”相關。傳說中的教先民種植庄稼的后稷也與羊有關,其母姜嫄生下后稷曾把他遺棄陋巷,幸有牛羊自動前來喂奶,后稷才得以生存下來。在西方《聖經》故事中,耶穌誕生第一個得到消息的是牧羊人。

  吉祥如意事業發。“羊”與“陽”同音,漢劉熙《釋名·釋姿容》解釋望羊中說:“羊,陽也。言陽氣在上,舉頭高,似若望之然也。”因此“羊”又象征事業蒸蒸日上。《易經》認為:正月為泰卦,三陽近於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遂以“三陽開泰”為吉語。“羊”與“洋”同音,是得到各種贊譽最多的動物,如美好、善良、吉祥、知禮、知孝等等。古代“羊”與“祥”是相通的,“羊大”為“美”﹔“羊言”為“善”﹔“羊我”為“義”,均是美好吉祥的字。這些字均要求人們要心懷愛心,圓滿地處理人際關系,這是一切事業有成就人的共有美德。如:在古代,卿相上大夫以羔為贄、賀生子以羊酒為禮、解仇怨以牽羊紅酒化干戈、以肉祖牽羊示服、以刳羊盟示義、以打羊敬客為尊等等。

  羊,是吉祥文化的象征。但是,功高而謗興,德高而毀來。羊對人的生活、人的事業有這麼大的奉獻,歷史上卻有“紅羊劫”的說法,認為丙午、丁未多有災之年,因為在五行中“丙、丁”為“火”,宋代靖康之變在這二年。在清朝末年,國家衰敗,人民怨聲載道。由於主持朝政的慈禧生肖為羊,人們就說屬羊的人命不好,甚至說“十羊九不全”,這是把對政治的好惡遷怒到生肖,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五羊銜穗風光美。在世界各地遠古動物圖畫中,羊的形象都佔相當大的比例。羊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為五谷之神,有一天它從天宮來到人間,發現人類面有菜色,神情萎靡。究其原因,才知當時人類不會種糧。原來,天宮種糧儲糧之技僅在天庭有,人類不得知,玉帝不願與凡人共享食糧之福。神羊為了造福人間,把天上稻、稷、麥、豆、麻的種子銜在嘴裡送到人間。人類才開始農耕生活,分享糧食美味,過上富足生活。廣州別名“五羊城”,就與這個傳說有關。1959年,廣州市在越秀山公園五羊山上立了一座花崗石五羊雕塑。一隻羊角微向上彎,長髯飄拂、雙目炯炯有神,顯得蒼勁雄偉。其他4隻仙羊圍繞其旁,神情怡然。五羊銜穗的雕塑使羊城充滿詩情畫意,南國風光更加優美。來廣州之人都會前來留影,領略神羊風採,這組雕塑是廣州最有藝術特色的地標式建筑。

  農業國家,土地是人生存的根本。在中國古代,羊和土地緊密相連,被稱為“土羊之神”,是事業發展的基礎。《國語·魯語下》有一則穿井得羊的故事: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問孔子,答曰:“木石之怪曰夔、??、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羊。”據《隴州圖經記》記載:秦始皇到隴州,見有二隻白羊相戲,見始皇而逃,始皇命追之,忽不見。始皇至,羊消失處成為了一土堆。始皇甚奇,命兩羊現身。土堆蠕動而起,現倆白衣人跪拜皇帝曰:“臣非人,乃土羊之神也。以君至此,故來相謁。”說畢,化入土中不見。始皇大喜,認為這是可得天下之吉兆,命在隴州建土羊神廟,茲后事業大振。秦始皇修長城時,又命土羊神“化石為羊”,趕“羊”到山頂,羊變石而壘長城。在老北京的傳說中,也有“西便群羊”的故事,石頭變成羊,不用車拉人扛,而是變成羊被人趕著走,完成了紫禁城內大量漢白玉的用料要求。關於羊可變石的故事,最有名的是晉葛洪《神仙傳》中黃初平“叱石成羊”,在金華山牧羊成仙的故事。石料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叱石成羊是古代從事巨大工程時的一種幻想。因此,羊年是寓意事業興旺大吉之年。

  跪乳孝行堪當夸。百善孝為先,羊跪著吃母奶本是天性,可是在古人眼中這事是卻與“善”相關。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執贄》中這樣贊美羊:“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諦,類死義者﹔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漢代王充《論衡·是應》記載了一個堯時的“神羊”傳說:堯時有一位法務大臣皋陶,他有一隻能辨善惡名的獨角神羊,每當判案決定罪在何方時,皋陶均讓獨角羊去識別。“有罪則觸,無罪不觸”所以“皋陶敬羊,起坐事之”。后世的法官們為了使自己具有羊的神力,皆帶羊角來判案,此風影響到秦漢。正因為羊具有如此之秉性,所以被人們賦予美、祥、仁、義、禮等象征意義。古人以羊為贊,羔裘為朝服,意思是德亦如羔羊。

  總之,“羊 ”與“祥”有相通之典,與“陽”“洋”有同音之緣,與“善”有相關之情,與“八”有順居之位,乙未年是個充滿希望和朝氣的好年份!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