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揭秘楊姓起源:主要源於姬姓 本意為神木扶桑樹

2015年02月28日08:53    來源:華西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揭秘楊姓:"楊"本意為神木扶桑樹 主要源於姬姓

  楊姓在中國歷史上是值得大寫特寫的一個姓氏,歷代名人輩出。秦漢魏晉時期有“四世三公”(楊款、楊震、楊彪)和“西晉三楊”(楊駿、楊珧、楊濟)﹔隋朝達到頂峰,楊姓建立帝國並成為國姓﹔唐朝的楊姓繼續輝煌,一共有11個人當上宰相﹔宋朝楊家將,明朝的名臣“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等等。而且,在歷代狀元中,楊姓有22個,其中包括四川新都的楊慎(楊升庵)。

  全國楊姓總人口大約有4270萬,是中國第六大姓。四川楊姓人口有380多萬,也是四川第六大姓,但卻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的釋義:高大的神木扶桑樹

  中國古代著名的《山海經》一書中,“海外東經”裡有這麼一句話:“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這句話中,“十日”,是中國遠古時代太陽神話傳說中帝俊與羲和的兒子,化身為10個太陽﹔“大木”指的是神木,也就是楊樹、扶桑樹﹔“日”就是太陽,傳說中,太陽上住著金烏,有的說太陽被飛翔的金烏托著移動,金烏是太陽的代名詞。

  再來看“楊”字。“楊”由“木”和“昜”組成,“木”特指神木,“昜”是形象表達“日升湯谷”的意思。

  湯谷,也叫陽谷、?谷,在什麼地方呢?根據史料記載,湯谷位於山東東部沿海地區(今山東日照),是上古時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陽神的地方,是東夷文明的搖籃,也是中國太陽文化的發源地。

  在湯谷,生長著高大的扶桑樹。湯谷臨近大海,原始氏族不像現代人那樣知道太陽的升落規律,以為太陽是從海裡升起來的,所以就把湯谷視為太陽升起來的地方。

  住在湯谷的原始氏族,通過觀察太陽在扶桑樹東西兩側的升落高度變化來計算時間,稱為扶桑紀歷。由此,這個氏族就被稱為“楊”。

  楊姓主要來源:姬姓“三封楊侯”

  楊姓的來源比較復雜,而且爭議頗多。在受姓始祖這個問題上,爭論從宋朝開始到現在就沒停止過。當然,在學術問題上,各說各有理,很多問題在爭論中會逐漸形成統一認識。但在沒形成統一認識前,我們還是暫時擱置爭議,先把楊姓來源的傳統說法介紹一下。

  首先隆重推出的是,楊姓主要來源於姬姓,而且是楊姓歷史上有名的“三封楊侯”。

  大家看華西都市報周末副刊的“四川百家姓”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對於姬姓,相信都知道那是黃帝的姓氏。一脈相承姬姓的周武王死后,兒子姬誦即位,即周成王。周成王封同父同母的弟弟叔虞為唐侯,封地在古唐國(今山西聞喜東北)。

  后來,周康王封叔虞的二兒子杼為楊侯,封地在楊國(今山西洪洞東南)。楊國這個地方,原來是以楊樹為圖騰的少數民族姜戎中的一支居住地。杼的第6世孫康,跟著周宣王北征,結果陣亡。康沒有后代,周宣王把自己第5個兒子澗(尚父)過繼到康的名下,以繼承康的事業。

  但周宣王同志把兒子過繼后,居然把封侯的事情給忘了。也難怪,大家都知道,領導同志一向都很忙的。直到周幽王即位后,才把尚父封為楊侯。

  關於尚父封侯的另一種版本的說法是,周宣王的兒子尚父,在周宣王活著時沒被封爵,直到周幽王上台后才被封為楊侯。

  不管是哪種版本,大家都還是承認尚父被封楊侯這個事實,而且這個楊國存在的時間比較短暫。東周周桓王期間,楊國被晉武公滅掉。此后,楊國遺民就以國為姓,生活在山西洪洞、陝西咸陽和河南洛陽一帶,有的后來長途遷徙到廣東甚至海外。

  晉武公滅掉楊國后,把楊國那塊土地賜給兒子伯僑,伯僑被封為楊侯。伯僑生文,文生突,為晉國大夫,食邑於羊舌,是為羊舌氏。突生職,職生赤、肸、鮒、虎、季夙。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功被分封在楊邑(今山西洪洞東南)。肸子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稱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后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東漢楊震家族、隋朝皇帝楊堅家族、唐朝楊貴妃家族、宋朝楊家將家族等,都出自弘農華陰楊氏。這支楊姓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至今已成為楊姓中的最大支派。

  除“三封楊侯”外,姬姓楊姓還有一支河東楊氏,晉文公(伯僑侄子)重孫談(晉悼公)的弟弟楊干被封在楊邑,后世子孫以邑為姓,這支楊姓被稱為河東楊氏。

  另有一支楊姓,周景王的后裔被封在古楊邑(今河南宜陽西),其后就以楊為姓,但這支楊姓幾乎沒有什麼記載。

  “三封楊侯”的楊姓,除伯僑的后裔顯赫於后世外,其他兩支后裔功微勢弱,又無其他可頌揚的事情,史料中記載很少。

  楊姓其他來源:同源改姓和賜姓

  楊姓的其他來源比姬姓來源更為繁雜,主要由同源、同音、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

  首先是他姓改楊姓,由於楊姓是大姓,這種情況較為普遍。春秋戰國時期,羊氏、羊舌氏因與楊氏同出於姬姓,其中一部分人后來改為楊姓。古代揚、陽與楊同音、通用,揚姓、陽姓部分人后來大多改為楊姓。

  較為典型的是董楊聯宗。唐末五代時,有個叫董思安的人,因故將兒子寄養在楊家,兒子長大后就以楊為姓。宋高宗時,余杭人董世興在福建做官,與泉州人楊夢齡交往密切,將兒子寄養楊夢齡家裡,其后代以楊為姓。這兩次改姓,使董、楊兩姓結為友好姓氏,世代聯宗,成為親族。

  回歸舊姓的例子,以著名的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楊業為代表。楊業原來叫楊崇貴,后來為避北漢世祖劉崇的名諱,改名叫楊重貴。楊重貴年輕時為劉崇效力,因功績顯著,深得劉崇喜愛。劉崇就賜他姓劉,改名劉繼業。宋太平興國4年(979年),北漢君主劉繼元降宋,但劉繼業仍然苦戰不降。趙光義認為他是一個忠勇的人,叫劉繼元去招降劉繼業。劉繼業最終放棄抵抗歸宋,恢復楊姓,改名楊業。

  至於賜姓,就更多了。早在三國蜀漢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隋初,尉遲崇在與突厥交戰中力戰而死。其子尉遲義臣年幼,楊堅將他帶進宮中撫養。尉遲義臣長大后,成為楊堅的貼身侍衛。楊堅感懷尉遲崇的功業,賜尉遲義臣為皇室之姓楊姓,還確定他在皇族中的輩分。

  少數民族改姓為楊,很為普遍。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白族中,楊姓一直是主要姓氏,人口眾多,唐朝時甚至為白族第一大姓。

  楊姓爭議:三封楊侯還是三封楊爵?

  我們在介紹來源於姬姓的楊姓時,說到存在諸多爭議。爭議的問題很多,歸納起來,焦點還是在“三封楊侯”上,即對杼、尚父、伯僑封侯表示異議,認為應該說“三封楊爵”比較合適。另外,還對河東楊氏始祖楊干有不同看法。下面來看看這些爭議,我們不加評說,請讀者自辨。

  關於杼的爭議:是否真實存在

  叔虞的次子叫杼,這個人是否真實存在,引發楊姓研究者的諸多爭議。

  認為沒有杼這個人的觀點認為,在先秦典籍及《史記》中,從漢唐至明清歷代楊姓與非楊姓的眾多博學之士所寫的楊姓文字(墓志銘、譜序、傳記等),在歷代姓氏專著中,都沒有杼的任何記載。甚至《四庫全書》中,也沒有杼的說法。與此應証的是,目前山西社科院家譜資料中心收藏的45部楊氏族譜中,沒有一部有杼的名字。

  而且,即使杼被封為楊侯,按照周朝禮制,一個侯國應有方圓百裡的土地,有卿、大夫、士各級官員,有宗廟,各代也應有廟號(謚號),但杼的楊國在史料中都沒有記載。

  堅持認為有杼並且杼被封侯的觀點認為,史書中沒有記載杼,不能否認就沒有杼這個人。如果杼是庶子,按照慣例,史書上是不會記載他的。周朝擁有公、侯爵位的人,肯定會入史,但伯、子、男爵就很難載入史書中。杼被封的楊國是晉國中的小國,屬於子國,方圓不過50裡,和現在的鄉鎮差不多大小,比晉國小很多,沒有載入史書是很自然的事情。

  與北方楊氏族譜截然不同的是,南方很多地方的楊氏族譜都說杼是楊氏的開派始祖,如廣州梅州楊氏族譜、湖南卯田楊氏族譜和城步楊氏族譜。最早以杼為始祖的楊氏族譜,是宋代楊時主修的《廬陵大同譜》。裡面說,叔虞之子杼,周康王6年受封為楊侯大夫,食採於楊,子孫以邑為氏。

  有很多專家認為,各類史書上沒有杼的記載,不能作為考証的依據。譜書是史書的補充,要求族譜源於史志,是本未倒置、脫離實際的觀念。

  中國家譜研究中心的專家考証說:“唐叔虞二子杼,又名平杼,周康王6年受封為楊侯,食採於楊,遂以楊為氏。”

  關於尚父的爭議:是否被封楊侯

  對於尚父這個人,持不同意見的人都認可是存在的,但在一些細節上存在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周宣王的兒子尚父被封在楊,史書上有記載,出土的文物中也有印証,但尚父封於楊國,不一定就會改姓為楊。有楊姓研究者考証說,尚父和叔虞不是同一個血統,尚父原姓詹,號稱楊侯和姓楊是兩回事。史書上寫封於楊,但沒有說明是否是楊侯。

  另一種觀點認為,尚父是被周宣王封侯的,不是周幽王封的,封地在楊,尚父其實是長父。這一點,有文物作証。2003年1月19日,陝西眉縣楊家村村民在一土崖上挖土時,意外在一山洞裡發現大量青銅器,被稱為“中國考古史上的第三次青銅器”大發現。出土西周晚期器物27件,件件有銘文,合計4000多字。

  其中有一件“四十二年逑鼎”,280多字的銘文中,有記載周宣王封長父的內容:“余肇建長父侯於楊,余令汝奠長父,休。汝克奠於厥師。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獫狁出捷於井阿、於歷岩,汝不艮戎,汝□長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於弓谷,汝執訊獲聝,俘器、車馬。汝敏於戎工,弗逆。”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周宣王,把兒子長父封到楊地為侯,命令你(逑,周宣王的一個大臣名字)輔佐他,讓他在楊這個地方安居樂業。逑啊,你是一個好大臣,你發揚老祖先與獫狁(當時的一支少數民族)一貫的戰斗精神,與他們交戰,追擊他們在井阿、歷岩、弓谷等地,斬獲頗多,你對軍事很有一套啊,不要辜負了我對你的厚望哈。”

  “四十二年逑鼎”上的銘文,確定了一個史實:周宣王的確封他的兒子長父為侯,並在楊地立國。晉武公、晉獻公時期,開始統一晉國,滅掉境內小國,尚父的楊國存在了大約100年。如果這個楊國還有子孫存在,應該是楊姓的來源之一。

  此外,對於尚父和后來被認為是楊氏始祖的伯僑有無血緣關系,也存在爭議。大多數觀點認為,兩人之間沒有關系。另一種觀點認為有關系,証據是在河南洛陽出土的楊寧墓志銘。

  楊寧在唐德宗時兩次入朝為官,4個兒子均進士及第,白居易是他的女婿。楊寧的墓志銘上說:“寧公,字庶玄,弘農華陰人也,本蓋姬姓周宣王之子曰尚父,邑諸楊,得氏於后。”銘文中透露的信息表明:尚父的確被封為楊侯,弘農楊氏的先祖是尚父。

  關於伯僑的爭議:有無其人是否封侯

  對於伯僑這個人,爭議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有無其人,二是是否被封侯。

  認為伯僑存在並被封侯,源於西漢時四川成都人楊雄(也叫揚雄,古代揚、楊可通用)。楊雄在祭悼屈原的《反離騷》賦中說:“有周氏之蟬嫣兮,或鼻祖於汾隅。靈宗初諜伯僑兮,流於末之楊侯。”

  伯僑的名字,在先秦典籍中找不到,因為伯僑沒有重大的社會活動,《春秋》《左傳》上都沒有關於他的隻言片語的記載。但楊雄這麼說,以楊雄的身份,他不會打胡亂說。

  楊姓研究者據此研究認為,伯僑是晉武公的長子,但還沒等到繼位就英年早逝了。伯僑隻有一子單傳,后代繁衍不旺。晉武公沒辦法,隻得把君位傳給次子詭諸,是為晉獻公。傳到晉靈公時,他要祭祖,得祭高、曾、祖、考4代先人,所祭先人都應有牌位。伯僑作為曾伯祖,宗廟裡必然有伯僑的牌位。由於先祖們都是侯爵級別,所以把伯僑也視為侯爵了。楊雄稱伯僑為侯,無可非議。

  至於伯僑被封為楊侯,有種觀點認為,伯僑在周襄王時被封為中大夫,伯僑死后,周王念其功勛,敕命他為楊侯,伯僑的爵位是死后追封的。楊雄說的“流於末之楊侯”,就是這個意思。

  山西曲沃縣新編的《晉世家》書中則說,伯僑是晉武公的庶子,沒有世襲爵位的資格,封個小國照顧一下他情緒,也不是沒有可能,他的后人被封氏為羊舌氏。

  對於羊舌氏,也有爭議。傳統觀點認為,羊舌是個地名。但有觀點認為,羊舌是姓氏,不是地名,因為山西歷史上沒有“羊舌”這個地名。伯僑后裔羊舌肸和晉悼公的弟弟楊干為同一時代的人,楊國已封給楊干。晉悼公時,羊舌肸已成罪囚,被滿門抄斬,失去了封侯的資格。

  那麼,陝西華陰弘農楊氏是不是源於伯僑呢?傳統的說法是,羊舌氏被滅門后,有一人逃往華陰。但當時的華陰已屬於晉國,羊舌氏的封地在晉國北邊,羊舌氏后人要想從北邊路過晉國首府逃往另一地,是不大可能的。

  《晏子春秋》中說,羊舌肸無子。而弘農楊氏族史中卻記載說,楊食我生楊道,楊道是一個虛構的人,沒有任何歷史和族譜中有記載,是虛構的人物。“戰國時,楊章出。”這才是弘農楊氏真實的歷史。

  關於楊干的爭議:是否被封古楊國

  河東楊氏是如今楊姓的一大分支,有后人大約2000萬,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山東、浙江、東北三省。《東周史》《晉史》《大槐樹移民史》中說,楊干是晉文公的第4代孫,晉悼公的弟弟,被封在山西洪洞古楊國,是河東楊氏的始祖。

  但有專家對此說法提出質疑說,《東周史》《大槐樹移民史》不知是何代何人寫的,這些資料說楊干封在洪洞古楊國可能是推測,沒有古籍能佐証。晉悼公的弟弟不可能以楊為姓,也就是說姓楊名干。晉悼公姓姬名周,他的弟弟應該是姓姬名楊干。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