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7分鐘盜走15件寶貝
被竊的金曼扎
中國館藏品
被竊的琺琅麒麟
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就是楓丹白露宮
小偷盜走無價寶僅用7分鐘
法國當地時間3月1日,楓丹白露博物館遭遇“驚天大盜”的洗劫。盜賊不到早晨6點前溜進,7分鐘內即逃離現場,而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楓丹白露博物館中國館15件珍貴展品失竊,其中包括“無價之寶”——圓明園核心文物銅胎掐絲琺琅麒麟和金曼扎,這二者堪稱中國館的鎮館之寶。
法國文化部長佩瑞琳在聲明中譴責這起盜竊,並表示警方和打擊文物販運中央辦公室將竭盡全力,期望迅速尋回失竊寶物。目前法國警方已開始調查案件,調查案交由楓丹白露所在的塞納-馬恩省省會默倫警察局負責偵辦。中國館目前因警方調查暫時關閉。
楓丹白露館長對此事件表示震驚,而在外界看來,這些盜寶者堪比電影《偷天陷阱》和《驚天魔道團》中的高智商竊賊,行動計劃性極強,他們十分清楚目標是什麼,作案手法更是高超。
據悉,楓丹白露宮先前最后一次藝術品盜竊案發生於1995年,當時拿破侖館遭竊15件作品,至今找回9件。而在三年前就有人呼吁,楓丹白露中國館應加強安保,以防止文物被盜。
中國館收藏文物3萬多件
楓丹白露宮是法國最大的王宮之一,楓丹白露的法文原義為“藍色的泉水”,這個中譯名由朱自清先生翻譯,徐志摩將它譯為“芳丹薄羅”。楓丹白露風景綺麗,森林茂盛,古跡眾多,是著名的旅游勝地。楓丹白露宮始建於12世紀,是法國歷代王朝君主的城堡和宮殿。1528年開始,文藝復興就是從這裡被引入法國的。1981年,楓丹白露宮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
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就是楓丹白露宮,宮中的中國館可以說是圓明園在西方的再現。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后,侵華法軍司令孟托邦把從圓明園搶劫來的所謂戰利品敬獻給拿破侖三世和歐也妮王后。為了存放這些寶貝,歐也妮王后楓丹白露宮建造了“中國館”,中國館內收藏文物1000余件,展出320件,收藏的中國歷代名畫、金銀首飾、瓷器、香爐、編鐘、寶石和金銀器也有3萬多件。中國館內所藏文物中隻有一小部分是1861年暹羅大使進獻的禮品,而大部分都是1860年法國從圓明園掠去的文物,件件都是無價之寶。
200輛汽車也弄不走圓明園裡的好東西
中國館是按個人收藏及鑒賞習慣布置的,有客廳、展室、桌椅、沙發。在中國館內最顯著的位置,擺放著一座巨大佛塔,高約2米,與故宮內現存的佛塔基本相似。這座塔的各層鑲嵌著綠寶石。據史料記載,圓明園長春園含經堂梵香樓有兩座金佛塔,其中一座與故宮內的金塔相仿。
而對於孟托邦究竟從中國搶劫了多少東西,有資料稱他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就可值30萬法郎,當時裝滿了好幾輛馬車,在法國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1860:圓明園大劫難》一書中寫道,孟托邦將軍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去敘述洗劫圓明園的各種細節。他寫給葛羅男爵的公文,也隻對情況做了扼要介紹:“我於昨天晚上到達中國皇帝的夏宮,它已經被放棄,但無數財寶都留在裡面。我們隻能拿走其中極少一小部分。即便有兩百輛汽車也弄不走那座宮殿裡的所有好東西。”
《1860:圓明園大劫難》中還寫到對一座衣料庫的搶劫。那裡面存放的絲綢多得令人難以相信。他解釋說,那都是皇帝為自己和朝廷所用而儲備的。孟托邦說,到了聯軍手裡,這些華麗的絲綢的用場變得很拙劣蹩腳,比如:用來當繩子在營地拴馬,做包袱布用來包扎在宮裡弄到的東西,剩下的就都丟給跟在部隊后邊的中國人。
失竊藝術品都是“無價珍寶”
中國館是楓丹白露宮安全措施最嚴密的館,配備了警報系統和監控錄像鏡頭。而竊賊在不到7分鐘的時間可以偷走15件寶貝,作案手段匪夷所思。被偷走的藏品包括一個在19世紀由暹羅國王送給拿破侖三世的暹羅國王王冠復制品、西藏曼陀羅及中國乾隆時期景泰藍麒麟等等。
景泰藍麒麟是琺琅器,景泰藍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琺琅附在銅胎或是青銅胎上,燒制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工藝美術品。“景泰藍”這個名字是一般俗稱的名字,學術上的正式名稱是銅胎掐絲琺琅。琺琅麒麟屬乾隆時期文物,據記載是歐也妮皇后的心愛之物,曾收入在其杜伊勒利宮的私人套房裡。
丟失的藏品中還有一件是金曼扎,它是藏傳佛教的寺廟擺設品,金罐通體如意花紋閃閃發光,並鑲有珍珠、綠鬆石等多種寶石,非常奢華。曼扎和壇城一樣是藏傳佛教的寺廟擺設品。曼扎中央凸起的部分為須彌山,四周為婆羅門教的四大部洲。也是原屬圓明園的精品。
目前對於丟失的15件寶貝名單,官方並未給出具體的名單,也未透露損失價值,大概因為這些藝術品的價值難以估量。
文/本報記者 張嘉 供圖/ 劉陽
專家說法
失竊琺琅麒麟估價難以具體化
圓明園學會委員劉陽昨日表示,失竊的琺琅麒麟屬乾隆時期文物,原陳設在圓明園中,1860年被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掠走。至於其估價,劉陽稱難以具體化,因為目前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從未出現過類似藏品,在造型和品質上是獨一無二的,且又出自圓明園,因此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幾年前,劉陽曾經到楓丹白露宮中國館親自考証過此次丟失的麒麟,“這件銅胎掐絲琺琅麒麟高53厘米,外形四足站立,麒麟張口作嘶吼狀,臀部豐滿高翹,似有躍動之勢,通體填海藍琺琅為地,掐銅絲作鱗紋,並以寶藍琺琅點綴,頸部飾以綠鬃,眉毛胡須皆外展鎏金。”劉陽至今印象深刻,他說,麒麟背上有蓋應為后配,作為燃香用具,腹內點燃香料后,香氣可從口內圓孔向外擴散,兼具觀賞及實用雙重功能。
據劉陽介紹,丟失的麒麟1860年被法國士兵掠走,后來進入拿破侖三世的皇宮,因為是瑞獸,皇后歐也妮特別喜歡,曾珍藏在其杜伊勒利宮的私人套房裡,經常置於枕邊。
另據北青報記者獲悉,琺琅麒麟原為一對,除這隻失竊的麒麟外,還有一隻幾乎“一模一樣”的琺琅麒麟曾於1965年5月31日在倫敦佳士得拍賣公司售出,又於1989年6月14日在倫敦John Sparks古董店轉讓,現在一位台灣文物收藏家手中。台灣所藏麒麟還曾在台北舉辦的“圓明園特展”中展出。 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新聞內存
中國文物頻頻被盜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物市場價格的上漲,例如,2012年4月,一隻有900年歷史的陶瓷碗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拍出了1700萬英鎊的高價。2010年10月,一隻乾隆時期的花瓶在倫敦郊區一拍賣行拍出了5160萬英鎊的天價,創世界紀錄。也因此,盜賊瞄准了世界各國博物館中的中國精品。
2004年10月14日英國V&A博物館9件中國文物被盜
2004年10月29日大英博物館失竊15件中國文物
2012年4月8日英國達勒姆大學東方博物館中的2件中國文物被盜
2014年4月13日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18件中國藝術品被盜,失竊文物產於中國清、明時期,多是玉器,包括一件14世紀的明代玉杯,估計價值約18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8億元)。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13日下午5點博物館關門后,盡管戒備森嚴,盜賊們還是在晚上約7點30分左右成功闖入這座位於劍橋城中心的建筑物內,偷走了18件文物。失竊的珍藏品包括6件明代文物和多件清代文物,其中16世紀明代玉雕水牛被認為是失竊文物中價值最高的,此外一件17世紀的馬雕、一件棕綠色玉象以及一件乾隆時期的插屏也都在被盜文物中。劍橋郡警方表示,他們已經排除了內部人作案的可能性。有專家分析稱,竊賊很可能是在收到遠東地區買家的訂單后才下手作案的,因為目前此類文物在遠東地區非常暢銷。
2015年3月1日法國楓丹白露博物館15件文物失竊
整理/本報記者 張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