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威廉王子帶來《帕丁頓熊》 刻畫出一隻孤獨小熊

王金躍 

2015年03月09日15:31    來源:北京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威廉王子帶來“孤獨小熊”

  “卓別林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帕丁頓熊》就借鑒了卓別林電影《尋子遇仙記》的情感模式。”坐在網易大廈的一家咖啡館中,正在國內公映的《帕丁頓熊》的導演保羅·金笑著告訴記者,就在3月3日晚上,《帕丁頓熊》在上海舉行了中國首映禮,英國威廉王子親自出席。而僅僅過了一天,保羅·金和該片的制片人大衛·黑曼就飛到了北京。

  妮可·基德曼

  很高興接受反派角色

  2015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一系列代表中英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最高水平的活動將在兩國集中展開,在今年上半年,英國大使館/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將在中國舉辦“新世代”英國文化季活動,通過音樂、電影、建筑、文學和繪畫等藝術載體,展現當代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精髓。保羅·金和大衛·黑曼此次到北京,主要是參與“智慧課堂”的講座,順便也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帕丁頓熊》2014年11月在英國上映,到目前為止,該片的全球票房過了2億美金,此次為了配合威廉王子的到華來訪,影片特意推遲到現在在國內公映。

  1958年,還是攝影師的邁克爾·邦德創作了第一本有關“帕丁頓熊”的書,此后,該故事系列在全球熱賣,總銷量達到了3500萬冊,被翻譯成了40多種語言。制片人大衛·黑曼告訴記者,跟《哈利·波特》不同,《帕丁頓熊》的故事比較短小,在創作上跟《哈利·波特》是反向的,后者要做的是縮短小說中的情節,而前者恰恰相反,“要將這些短小的故事都連接起來,讓故事和情節更加充盈,人物的性格更加豐滿。”

  電影《帕丁頓熊》講的是一頭來自秘魯的小熊,第一次來到倫敦,一開始,它感覺到自己被排斥,當地人並不那麼友善,但隨著情節的發展,它逐漸融入到了倫敦的生活,最終改變了對倫敦人的印象,“這是一個異鄉人的故事。”導演保羅·金說,本片是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作為英國劍橋大學的畢業生,他的大學是在幾百公裡外的劍橋度過的,“這是我第一次離開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去生活,我們在學校中需要認識人並適應環境,就像小熊在電影中要處理很多關系一樣,我把很多自己的個人體驗都融入到了這部電影中。”

  好萊塢女星妮可·基德曼在電影中飾演一位反派女管家米莉·森特,她在片中對小熊極力虐待。當初經紀人收到劇組的邀請時,以為妮可會一口拒絕這部電影,沒想到她看到劇本后非常激動,因為她從小就是“帕丁頓熊”的忠實擁躉,小時候還幻想過帕丁頓熊就住在自己的家裡,即便是一個反派角色,妮可依然很高興地接受了。

  “妮可人很友善,很敬業,同時她還很風趣。”大衛·黑曼說,在選角的時候,他想起了妮可1995年演過的一部電影《不惜一切》,在這部影片中,妮可扮演的是一個蛇蠍美女,帶有邪惡的個性,同時又在影片中展現出幽默的一面,“這一點非常難得。”此外,妮可的個子也幫了大忙,“妮可跟帕丁頓小熊站在一起,一高一矮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也是一種喜劇效果。”

  在導演保羅·金的眼中,“帕丁頓熊”的身上有很多典型的英國人的性格特征,比如彬彬有禮,永遠戴著帽子等,但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在塑造這頭小熊的時候,我們特意強調了它在幽默外表下的內心孤獨感,這一點,是全人類的共性。”

  著力刻畫小熊內心的孤獨感

  “就像斯皮爾伯格1982年導演的電影《ET》一樣。”大衛·黑曼告訴記者,《ET》雖然描寫的是一個外星人和幾個孩子之間的情感,但這種情感卻具有超越國界的魅力,這部影片當年公映時,感動了全世界,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這是一種原始的人類感情。”

  為了讓這頭小熊更加具有人類的孤獨感,劇組可沒少下功夫,制作人員在這頭熊的眼睛上下了很大功夫,利用電影三維技術,讓小熊的眼睛變得“更圓,更富有情感的表現力”。

  在書中,這是一頭人見人愛的小熊,但在拍成電影時,創作人員還要把握好動物和人類之間情感的度,“不能太真實,也不能太拔高。”

  卓別林的電影《尋子遇仙記》描寫的是一個被遺棄的孩子被一個流浪漢查理撿回並撫養成人的故事,兩人在生活中的遭遇感動了很多觀眾,保羅·金告訴記者,卓別林的這部電影對他的影響很大,“《帕丁頓熊》在某種意義上模仿了這部電影的情感模式。”

  帕丁頓熊本來由英國演員科林·費斯配音,但在配音的過程中,劇組發現,科林·費斯的聲音顯得過於成熟,這跟這頭小熊的氣質不符合,后改由主演過《香水》的演員本·威士肖配音,他在電視劇《內森·巴利》中的聲音給制片人大衛·黑曼很深的印象,“當他一開始念小熊的台詞時,我就非常滿意,有些段落的台詞聽得我落淚。”而帕丁頓熊的中文配音則由陳學冬完成。

  從一開始,《帕丁頓熊》就負有推廣英國文化的使命,大衛說,劇組在挑選外景地時刻意考慮到這一點,英國倫敦著名的景點如“諾丁山門”和“倫敦眼”大摩天輪都在影片中出現,前者是南亞移民的聚集地,后者在建成15年后,已經成為了倫敦的地標性建筑。

  相比於真人,由動物塑造的角色似乎更加能夠打動觀眾的心,除了帕丁頓熊,正在國內公映的迪士尼的《超能陸戰隊》中也出現了機器人“大白”,這個設計簡單的機器人以其很萌的造型和不離不棄的溫暖打動了觀眾們的心,保羅·金解釋,人類天生對這些“非人類角色”有一種同情的心理,“我們會把很多人類的情感投射到這些角色中去,像泰迪熊這樣的動物永遠都受到大人和孩子們的喜歡。”此外,人類的內心世界中,都在潛意識中很想擁有像“大白”和“ET”這樣具有超能力的動物和外星人,“這是人類內心世界中孤獨感的一種表現,我們都需要被人愛,被人保護。”

  保羅·金在劍橋大學學的是理科,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大學的時候成為一名業余話劇團的成員,“幾乎每個學期都會參加這樣的話劇演出,有些反響不錯,有些非常爛,但這沒有關系,我們可以在這時候嘗試很多瘋狂的念頭,從中吸取教訓。”他在畢業后導演了電視戲劇《魔幻之旅》,該劇榮獲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2004年最佳導演殊榮。

  作品深受

  王家衛電影的影響

  保羅·金告訴記者,華人導演中,自己最欣賞王家衛的作品,“他的作品對我的影響很大。”不過,他此次來中國,非常希望看到的卻是中國的愛情片和喜劇片,“聽說這兩類電影在中國很流行,我在英國沒有機會看到,這次不能錯過。”

  相比保羅,大衛·黑曼的資歷要深得多,他是《哈利·波特》的制片人,早在小說出版之前就購買了版權,“我也沒有想到電影會這麼火,我是一個幸運的人。”不過在他眼中,《哈利·波特》系列具備成功的所有條件,“它讓我們想起了小時候念過的書和遇到的小伙伴們,比如說,我們在學校時,會有各種各樣的同學,有些是搞笑的,有些是學霸級的,羅琳的小說中描寫的正是人類向善的情感,這是電影能夠吸引全世界觀眾的基礎。”

  “我挑選電影的標准就是跟隨自己的內心。”大衛還是前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電影《地心引力》的制片人。

  兩人此次來中國,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向年輕人傳遞自己的創新教育和創新思維。大衛說,英國有非常好的文學傳統,天然喜歡魔幻性的東西,因此,英國有《指環王》和《哈利·波特》等魔幻小說,也有007等動作小說,這是英國文化的強項,“當然,英國也有很爛的電影。”

  “我不是一個國家主義者,我是一個國際主義者。”大衛這樣告訴記者,在他看來,好的故事能夠超越國家的藩籬,在人性層面引起全世界觀眾的共鳴,“人性是沒有國界的”。

  作為一名成功的制片人,大衛勉勵那些夢想投身電影界的年輕人,“隻管放手去做就是”,相比於學校的理論學習,在實際的拍攝過程中,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現在用手機就可以拍電影,可以用電腦剪輯,放在網上放映,”此外,多在旅游中跟人接觸,多看那些經典的影片,都可以讓一個年輕的人眼界變得開闊,“最主要的是,在拍攝的過程中,你還可以結識一大幫人,電影是一個講究合作的工作,這些人最后會成為你事業的伙伴,幫助你實現理想。”

  本報記者 王金躍 J166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