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毛澤東攝影師呂厚民病逝 最后一張膠片成就經典

李洋

2015年03月10日08:39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呂厚民:鏡頭永釋 生命定格

  去世前五個多月,呂厚民在“中國兩岸四地攝影名家作品展”自己的作品前。 卓軍攝

  本報記者 李洋

  昨天凌晨,著名攝影藝術家呂厚民在京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7歲。他是在毛澤東身邊工作時間最長的攝影師,曾用鏡頭定格下許多經典瞬間,成為珍貴歷史資料。而當他永遠地放下了照相機,留給親友的囑咐是:不搞遺體告別儀式,遺體捐獻給北京協和醫院從事醫學研究。

  生前決定捐獻遺體

  呂厚民從1950年到1965年跟隨在毛澤東身邊擔任攝影師,除了中間約三四年調離外,他一直在跟拍這位偉人。去年11月初,他攜帶自己拍攝的多幅毛澤東生前照片,前往湖南參加《毛主席回家了!》攝影展。那是他第一次去毛澤東的家鄉辦展覽,沒想到也成為最后一次。

  “在湖南的一周,他一直相機不離手,走到哪裡拍到哪裡,感覺他身體還好。”相交40年的好友、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朱憲民說。朱憲民不知道,就在出發前往湖南之前,10月20日,呂厚民填寫了自願捐獻遺體的表格,為自己的后事做出了安排。

  那時,呂厚民作為攝影界唯一的代表,剛剛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當時他已隱隱感覺身體的諸多不適,決定“不給組織上添麻煩”。

  而想到這個辦法,也是因為在這個家庭裡,他的妻子劉鐘雲十幾年前就已經提交了遺體捐獻表格。他的兒子呂堅說,遺體捐獻后,在北京常青園骨灰林內,一處名為“生命”的紀念碑上,將鐫刻捐獻者的名字。家人認為,這也是一種延續生命、延續情感的方式。

  名片字體是“毛體”

  呂厚民家的書架上,關於毛澤東的書籍有很多。“其實80歲以后老人家的眼睛看書已經很費勁,不怎麼看了,但隻要有關於毛主席的書出版,呂老和師母都要去王府井新華書店買回來。”呂老的學生、攝影家潘嵩毅說,“他們對毛主席的感情非常厚重。”

  呂厚民原本是黑龍江省依蘭縣的一位小學教員,1948年20歲時考入東北電影制片廠,在照相科學習攝影。1949年他調至北京電影制片廠,1950年1月進入中南海工作,主要任務就是為國家領導人拍照。

  從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時緊張不已,到后來以敏銳的目光,定格一個個珍貴瞬間,呂厚民以自己的工作贏得了毛澤東的信任和尊重。就在夫婦倆結婚四年后,毛澤東有一天送給他一個小筆記本,上面有親筆題字。潘嵩毅說,老師極少對人提起這件事,只是在名片上,自己名字的字體直接取自當年的主席題字,以示紀念。

  時刻准備抓拍瞬間

  “攝影記錄生活,攝影記錄工作,攝影記錄人生,攝影記錄世界,攝影記錄歷史”,這是懸挂在呂厚民家中的一幅書法作品,似乎在提醒他身為攝影師的職責。

  在朋友的印象中,呂厚民從未停止過拍攝。為了隨時抓拍到精彩瞬間,直到去世前幾個月外出拍攝時,他還自己背著重約幾公斤的攝影包,從不讓別人幫他拿,相機更是一直握在自己手中,時刻准備著。

  “百發百中”是朋友和晚輩對他的評價。“他年輕時,隻能使用雙鏡頭反光相機,閃光燈短時間內閃了第一次就閃不了第二次,要抓拍到精彩瞬間得挖空心思。”呂厚民好友、軍旅攝影家張桐勝說,當時有限的工作條件練就了呂厚民的一身本領,從而也使他能夠抓拍到很多關於毛澤東的瞬間。

  2006年數碼相機剛剛興起,78歲的呂厚民跟隨時代的步伐轉而使用數碼相機。但面對數碼攝影及其后期制作帶來的無限可能性,他始終堅持真實反映拍攝對象,常說“攝影是記錄,不要在照片上添三加四”。

  生平

  呂厚民 1928年9月9日出生於黑龍江省依蘭縣。1948年3月參加工作,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從東北電影制片廠調到北京電影制片廠,1950年1月被組織上安排到中南海工作,主要任務是為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拍照,一直到1965年(其間曾有三四年調離)。在此期間創作出《歡送志願軍回國》《毛澤東和周恩來》《毛澤東在廬山》《毛澤東打乒乓球》《周恩來與鄧小平在頤和園》《毛澤東在書房》等作品。改革開放后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

  記者手記

  “工作到老,學習到老”

  在昨天的採訪中,無論是呂厚民的家人還是他的朋友,對失去這位學者型藝術家都表現出超出一般的克制和冷靜。也許,這樣的態度正源於呂老平素的為人:寬厚待人、謹慎細致、內心充滿愛,同時卻要冷靜對待自己的拍攝對象……在他的攝影世界中,也許永遠沒有給自己劃定終點。直到2月10日,當學生潘嵩毅去醫院看望他時,鼻子裡插著氧氣管的他還在囑咐:“我們要工作到老,學習到老。”

  鏡頭背后的故事

  “設計”出的打乒乓球照

  呂厚民曾一直想拍毛澤東的業余生活,上世紀60年代初終於在上海有了一次機會。他發現從毛澤東的臥室到外面需要經過一個房間。這房間有20多平方米,呂厚民就和警衛長商量,能否讓毛澤東在這裡運動一下。因為此前在中南海見過毛澤東打乒乓球,他就建議擺一張乒乓球案子。一天下午3點多鐘,主席工作完出來休息經過此地,問道:“怎麼有個乒乓球案子?”衛士長順勢請他“打兩下”。呂厚民便拿起相機搶拍。后來,呂厚民曾說,拍攝偉人不能擺拍,但有時候得自己創造機會。

  最后一張膠片成就經典

  在跟拍領導人的最初幾年裡,照相設備和技術非常有限,呂厚民使用的是美國產的斯比格萊費克斯新聞鏡箱,用鎢絲燈泡,拍一張須換一個燈泡。暗盒裡一次隻能裝2張膠片,拍完后再換。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會議期間,在中南海懷仁堂的一次會議剛結束,領導人陸陸續續退場。呂厚民忽然看到毛澤東朝周恩來笑了一下,示意他過來。呂厚民也趕緊停下來,將鏡頭對准他們,這時,他的相機裡隻有一張膠片。無論接下來的一瞬發生什麼,他隻有一次按快門的機會。這時,周恩來已經大步走到毛澤東身邊,主席拿起自己的文件,給總理指了指上面的某處內容,兩人一起會心笑起來。而呂厚民迅速按下了手中快門。

  一生中五次與毛澤東合影

  呂厚民曾多次回憶,在毛澤東身邊拍照的那些年,毛澤東從來沒說過哪個能拍,哪個不能拍,哪個能發表,哪個不能發表。就拿拍過的不少毛澤東光脊背、穿泳裝的照片來說,拍攝時毛澤東都知道,但從不阻止,對他非常信任。事實上,在跟隨毛澤東拍攝的日日夜夜中,他們很少用語言交流。鏡頭前和鏡頭后,這對年齡相差35歲的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之間,有著難以言說的情感。在中南海工作期間,呂厚民曾五次和毛澤東合影留念。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