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抗日英烈宮川英男:獻祭和平的“日本八路”(圖)

卞文超

2015年03月11日10:46    來源:大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抗日英烈宮川英男:獻祭和平的“日本八路”(圖)

  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晉察冀支部成立大會

  3月3日,濟南氣溫驟降,位於石麟山北坡的長清區烈士陵園,寒風撼動巍巍翠柏。

  “這裡安葬著480位革命烈士,近一半是無名烈士。”長清區陵園管理所主任於培正正在打掃落葉。在他的指引下,記者踏遍墓園。滿園忠骨,480多座墓碑,其中209座墓碑上僅鐫刻“革命烈士”四字——無名無姓,生卒不詳,碑座下安息的生命究竟穿越了怎樣的人生,如何被戰火吞噬,今已完全無跡可尋。

  宮川英男的墓碑在這片烈士陵園的坡頂。2014年9月1日,民政部發布第237號公告,披露了一份經國務院批准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宮川英男的名字出現在首批烈士名單中。

  一個日本人,如何成了抗日英烈?記者查閱多方資料,通過與他有過接觸的人撰寫的回憶錄,試圖解開他身上的謎團。

  反戰覺醒改造

  兩個月后,我被“洗腦”了

  “日本反戰同盟會盟員,宮川英男烈士之墓”。在長清區烈士陵園1號公墓,墳塋前豎立著一塊白色大理石墓碑,對宮川的文字描述僅止於此。

  宮川英男來自哪裡?他為什麼來到中國?日本反戰同盟會又是怎樣的組織?

  據黨史資料,1939年1月2日,山西省武鄉縣王家峪村,在由八路軍前線司令部召開的慶祝元旦集會上,三名日軍俘虜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岡田義雄走上舞台,當場宣布要參加八路軍。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走上台,和他們緊緊握手。他們是在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俘虜政策感召下,產生的第一批“日本八路”。

  到了1939年11月7日,由杉本一夫在山西省遼縣麻田鎮發起建立了“華北日本士兵覺醒聯盟”。這是中國戰場上,日本俘虜轉變立場后成立的第一個日本人反戰組織。這一組織正是日本反戰同盟會的前身。

  1939年,在日本國內“全民皆兵”的戰爭狂熱氣氛中,家境貧困的宮川應征入伍,成為日本陸軍第32師團一員,並於當年踏上侵華戰場。1941年夏,宮川所在連隊被八路軍伏擊,宮川被俘虜。

  日軍士兵被俘后,要洗去他們從少年時熏染至深的軍國主義毒素,非常困難。八路軍老兵張榮光曾回憶,他參加了活捉宮川英男的戰斗,當時抓住兩個日軍俘虜,一個不久死去,另一個就是宮川英男。宮川英男被俘后,一度非常頑固,大叫“我死了死了的”。聽到八路軍蔑視地談論日本天皇時,他表現得非常狂躁,后被送到了“反戰覺醒聯盟支部”。

  日本反戰同盟會盟員秋山良照,曾和宮川英男長期相處。他寫過一本回憶錄《八路軍中的日本反戰士兵》,裡面記述了關於宮川英男的故事。

  在秋山良照的筆下,宮川英男的原名為宮川啟吉,被俘后送至邱縣“接受教育”。而秋山正是改造他的人。宮川原籍是“日本山梨縣東八代郡御?町”,兩人均為日本山梨縣人,被俘前又都是日軍第32師團的士兵,所以有許多共同語言。

  “那個部隊(32師團)裡,山梨縣出身的人是壓倒的多數。”秋山寫道。也許是受到同鄉的感召,也許是自身對法西斯的暴行有所疑慮,宮川英男從侵華日軍的一員,變成了一位反法西斯戰士。

  這樣的轉變不隻發生在他一個人身上。戰俘山本一三起初拒絕教育,試圖逃跑,我軍卻平和對待,建議他參與印刷反戰傳單,以獲得補貼改善伙食。結果,山本竟然因為天天看自己印的傳單接受了反戰思想。日軍110師團士兵齋藤邦雄,因在日軍情報室工作,天天接觸毛澤東的《實踐論》、反戰同盟的《告日本士兵書》、八路軍的《敵后游擊戰法》……齋藤在戰后出版的回憶錄《陸軍步兵漫話物語》中寫道:“兩個月后,我被‘洗腦’了。”

  為策反夜裡喊話

  保重身體,回到親人身邊

  1942年5月前后,改造后的宮川英男被送到冀魯豫軍區第三分區丁寧處。

  通常情況下,被認為改造好的日本俘虜,會陸續發往各地工作。有技術俘虜常常被視為寶貴的資源,比如軍醫——受過系統學術訓練且擁有大量臨床經驗的日本醫生,一般都會被安排在機要部門下屬的醫院中工作。而擁有專業技能的士官則會被派駐到部隊裡擔任槍炮、工程等戰斗技術的教員。

  1944年,來自濟南市長清縣的李洛夫,任冀魯豫軍區第一軍分區敵工隊副隊長。在他的回憶文章中,延安“反戰同盟會”派了一個青年來到長清縣從事敵偽策反工作,這個人就是宮川英男。

  在宮川英男戰友李洛夫的回憶裡,宮川平時主要負責編寫印刷日文宣傳品。針對日軍內部官兵之間的矛盾,他在一些宣傳品醒目位置印上“對士兵不許打耳光”、“士兵不是牛馬”等宣傳口號,他在另一些宣傳品上印上“家裡老少在眼巴巴地盼望著你回去”、“請千萬保重身體”等內容,以動搖日軍軍心。

  而李洛夫除了和宮川英男一起准備反戰宣傳品外,還帶他去日軍據點喊話。為了安全,喊話一般都在夜裡進行。宮川英男的喊話內容,主要是以一個曾經的日本侵略軍的身份告誡碉堡裡的日軍:這是非正義的戰爭,放下手中的武器,回到自己親人身邊。

  在反法西斯戰爭末期,他們從事的工作收效明顯。濟南萬德車站日本警備隊裡,有個名叫阪田的伍長,他得到反戰同盟的宣傳品后,不但不上繳,反而經常拿出來給別人看,結果被關禁閉。1944年櫻花節那天,他從禁閉室裡逃出來,帶著反戰同盟會印的宣傳品向八路軍敵工隊投誠。

  據其戰友回憶,宮川英男投身抗日隊伍后,展現了極高的覺悟。有一次,他得知和自己一同工作的日本戰友橋本對中國房東姑娘作風輕佻時,表現十分氣憤,立即對他進行了“嚴肅批評和斗爭”。

  第287號烈士宮川

  犧牲地點萬德車站

  今天,翻開檔案室落滿塵土的《長清區烈士陵園烈士英名錄》,對宮川英男的登記隻有寥寥數筆:第287號烈士,宮川,犧牲地點萬德車站。

  1943年下半年,濟南“洛陽公館”(日本高級特務機關)派遣特務到長清張夏地區,以侵華日軍內部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名義,與當地建立關系,但是以失敗告終。

  1944年夏秋之間,日軍以小股武裝便衣,夜晚埋伏襲擊中共軍隊,被中國老百姓發現再次失敗。隨后,日軍開始了大軍包圍戰術。

  1945年春季,為保証日籍反戰人士的安全,中方把宮川英男和橋本等人送回了軍分區,在官庄村一帶休整。然而,日軍把官庄村包圍,開始了入村搜查。李洛夫回憶,宮川英男在一位范大娘的掩護下,躲進了秸稈垛,“鬼子進村后,見柴火垛就用刺刀,不是捅就是挑。宮川在麥秸垛裡已感到無法堅持了。”

  正隱蔽在麥秸垛裡的宮川英男突然沖出麥秸垛,向日軍和叛徒連發數槍后自盡。

  日軍在宮川英男衣服內側口袋裡發現了一塊胸牌,上面是他的名字,這才知道他就是日軍一直高價懸賞捉拿的宮川英男。日軍將這次戰斗中犧牲的戰士遺體埋在萬德車站。

  6月21日深夜,大雨如注,幾個黑乎乎的身影出現在日軍看守嚴密的萬德車站。李洛夫回憶,同志們連夜用手挖出了宮川英男的遺體。

  距離勝利僅僅咫尺之遙。宮川英男犧牲時年僅27歲,約兩個月后,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持續八年的抗日戰爭宣告結束。

  在抗日戰爭期間,反戰組織陸續建立,遍及敵后抗日戰場。到1945年8月,共發展建立了兩個地方協議會、四個地區協議會、二十個支部,反戰同盟會盟員達1000余人。

  上世紀80年代,宮川英男的墳墓從孫家土村大峰山遷入了長清區烈士陵園。此后,同為“日本老八路”的小林寬澄,和李洛夫的后人孫雁鳴一起,來此掃墓祭奠。2009年4月,孫雁鳴和家人把宮川英男的墓土撒到日本富士山下。(記者 卞文超)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