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谷建芬10年創作近50首古詩兒歌 賦予古詩新意味

陳蕙茹

2015年03月12日15:46    來源:成都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谷建芬10年創作近50首古詩兒歌 賦予古詩新意味

  “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這首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創作於29年前的《歌聲與微笑》,早已成為人們心中的兒歌經典。昨日,谷建芬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她最近完成的一首新作,是根據南宋詩人林升的《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創作的兒歌,而“為古詩詞譜曲,為孩子創作兒歌”的這項心願,她已堅持了十年,累計下來,她已創作近50首古詩兒歌。在四川曲協主席、川音院長、著名作曲家林戈爾看來,“為古詩詞譜曲,賦予新的審美意味和藝術語境,使觀眾重新思考詩歌與音樂的親密聯系,感受美麗的漢語文字與典雅的聲樂藝術的相互映照,這對於今日樂壇,無疑是一件追根溯源、承前啟后的好事。如果我們年輕一代作曲家和演唱家能夠向老一輩作曲家學習,藉此更加重視中國古典詩歌中所蘊含的美和意境,通過歌聲將其不斷發揚,便能積累起越來越多真正屬於中國的保留曲目。”

  唱給祖先 更唱給未來

  今年1月中旬,“2014中國童書榜”在國家圖書館發布。谷建芬領銜創作的“繪本+光碟”《新學堂歌》等十本童書,獲得年度最佳童書。在大家印象中,說起谷建芬,就有一串優美的旋律在流淌,《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今天是你的生日》《那就是我》……她的歌在中國大地上傳唱了幾代人,但很多人不知道,十年前,邁入古稀之年的谷建芬痛感新兒歌的缺失,就立下心願“晚年要為孩子寫一些歌”。她不僅為孩子寫歌,還要將中華五千年文化傳承下來的經典帶到孩子最早的記憶裡。谷建芬想起了中國古詩詞,許多詩文言簡意賅,經典優雅,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也是道德教育的好材料。谷建芬說:“對歌曲創作來說,作曲人一定要充分理解歌詞,與詞作者心靈相通,才有可能創作出一首優秀歌曲。古詩文用詞比較艱深,古人的生活與現實生活有距離。因此,要真正讀懂古詩文,領會古人的思想,把握古人的脈搏,創作出現在兒童喜歡的歌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經過仔細揣摩后,她將一批通俗易懂的詩文譜成了少兒歌曲,取名《新學堂歌》。最早的作品包括《春曉》《明日歌》《相思》《詠鵝》《靜夜思》等歌曲,最近一批作品則包括《山居秋暝》《天淨沙》《回鄉偶書》《題臨安邸》等。10年累計下來,她已創作了將近50首古詩兒歌。其中一部分,已在小學生中廣為傳唱,老祖宗的經典自孩子的童音裡唱出,渾然天成。

  現在的70、80后父母大多是唱著谷建芬的《歌聲與微笑》《媽媽的吻》長大的,而他們的孩子又可以在谷奶奶的《新學堂歌》中成長,學習古詩詞變成一件快樂的事。谷建芬去各地簽售,很多家長都會深深鞠躬:“讓孩子通過歌聲接受傳統文化禮儀熏陶,我自己也在重新研習古文化經典,非常有意義。”在女兒幫助下,谷建芬還開通了一個微信公共號,推廣這些歌曲,她說:“給孩子寫新學堂歌,一方面面對孩子,一方面面對祖先,我覺得自己的肩上有深深的責任。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我們踏踏實實地努力。”

  尋根之旅 開滿詩意

  其實,自《詩三百》伊始,漢語詩篇一直有著合歌入樂的悠久傳統。正是詩樂一體、相得益彰,才有樂府、古體、近體、長短句和散曲的華章。現代以來,向古典尋根,向傳統借腦,藉以抒發心聲,歌詠時代,歌詠愛情、青春與大自然,引起聽者深切共鳴,產生了一大批諸如《但願人長久》《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類成功作品。

  1983年,鄧麗君推出專輯《淡淡幽情》,這是她個人歌唱事業處於巔峰時期的經典之作,也是她親身參與策劃的第一張唱片。制作人挑出了《欲說還休》《獨上西樓》《但願人長久》等12首短小唯美的宋詞,並邀請包括劉家昌、梁弘志、譚健常、黃霑等業界高手譜曲,至今流傳不衰。《但願人長久》一問世,讓樂壇大吃一驚:一首宋詞還可以這麼唱啊!此后,古詩詞入歌成為潮流。1995年,王菲翻唱鄧麗君的白金唱曲《但願人長久》,將蘇軾這首中秋感懷之作唱成KTV點播率最高曲目之一。梅艷芳也演唱過一曲《床前明月光》,其低沉聲音和李白的千古名作,讓人產生時光錯亂之感。輪回樂隊在《烽火揚州路》中以搖滾形式演唱了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劉歡將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直接入歌,催生大熱的《甄環傳》插曲……

  重溫古韻 抒發時代風貌

  昨日,著名音樂人宋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把這種現象定義為“音樂的尋根”。在宋柯看來,“音樂的尋根”並不是一味在故紙堆裡傷春悲秋,重溫古韻之美、抒發時代風貌,才是音樂尋根價值與創意體現。林戈爾也表示,給古詩詞插上音樂的翅膀,更易於傳統文化的廣為傳播,但聲樂作品的寫作本身就是一種 “二度創作”,且中國古詩詞追求言外之意,聊聊數十字卻往往包含極豐富的歷史和詩學內涵,這就要求詞曲作家必須具備相當的傳統文化功底,才能表現出這些文化內涵。

  應該說,當代作曲家們在這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積累了許多成績。比如“樂壇鬼才”黃霑將古朴文風和流行音樂融會貫通,最有代表性的、最被廣為傳唱的是《笑傲江湖》的主題歌《滄海一聲笑》﹔陳小奇是內地詞作家裡古風最重的一個,他的《濤聲依舊》三部曲《濤聲依舊》《白雲深處》《巴山夜雨》就用到張繼的《楓橋夜泊》、杜牧的《山行》,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林夕的詞從意象與文學性的結合上,達到了中文詞作的一個高度,像梅艷芳《似是故人來》中“斷腸字點點?風雨聲連連?似是故人來”,“執子之手卻又分手?愛得有還無”音韻、節奏、意境無一不美﹔方文山填詞的《東風破》《菊花台》,讓人不知不覺進入唐詩宋詞世界……方文山不否認自己的創作借鑒了唐詩宋詞:“我最愛宋詞,它是最接近流行音樂的古代文學。流行音樂是通俗文化,最適合用來向年輕人推廣古典文化。年輕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強,隻要結合得好,他們都能接受。”

  林戈爾說:“當今時代,值得歌詠的東西不勝枚舉,對此音樂工作者大有可為。藝術家應該深入到火熱生活中,及時捕捉動情點,有感而發。同時積極汲取古典文化養分,與現代表達巧妙融合,創作出充分展示當代中國人情感狀態的歌曲。”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