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復仇者聯盟2》這種改編自超級英雄漫畫的影視劇,對原作漫畫的銷量沒有太大影響。
三文娛
在多款海報預熱之后,漫威新影片《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公開了終極版預告片,在Youtube上很快收獲超過千萬次的點擊率。
最近一年來,叫好又叫座的《超能陸戰隊》、《銀河護衛隊》,以及正在拍攝中的DC《睡魔》(Sandman)、IMAGE Wytches等作品的改編電影,加上前幾年的《綠箭俠》、《異形》系列、《罪惡都市》、《行尸走肉》等,都表明美國影視公司對美漫好題材的密切關注。那麼,這些翻拍影視劇能否反哺美漫本身?
根據ICV2與Comichron的統計,美國排名前300漫畫出版物的收入,從2000年的2.65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8.7億美元。這中間還經歷了數字化與互聯網對漫畫行業的劇烈沖擊,2007年至2011年左右,美國漫畫銷量連年下滑,漫畫業巨頭、美國曾經的第二大連鎖書店博德斯就在2011年初申請破產保護。2012年后的高速增長,除了因移動互聯網興起,漫畫適合碎片化閱讀而再度煥發青春,近年繁盛起來的漫畫改編影視劇也是關鍵因素。
不過,美漫改編影視劇對於漫畫自身的促進作用究竟如何?對於原本知名度不高的漫畫,改編電影或電視劇播出之后,原作銷量可以增加十萬冊以上﹔但對那些在美國已經家喻戶曉的超級英雄漫畫而言,則收益甚微。漫威電影播出之后,對應漫畫的銷量沒有像《行尸走肉》和《斯巴達三百勇士》那樣顯著增加,以《美國隊長》漫畫為例,電影上映之前與之后6個月在書店(local comic store)的銷量都處於每月3.3萬至3.4萬冊之間。
根據Comichron的數據,《復仇者聯盟》去年6月賣出5.4萬冊,與《神奇女俠》、《蝙蝠女》接近﹔《雷神托爾》賣出3.7萬冊,位列美國漫畫銷售榜第55名﹔《鋼鐵俠》是第75名。與之對應的是DC《小丑女》(蝙蝠俠故事中配角Harley Quinn的單行本),賣出了9.3萬冊。
之所以出現這些情況,有如下一些原因:第一, 漫畫在美國不如在日本和法國的接受程度高,許多影視劇都不會強調是改編自某漫畫,更不要說在電影正片前后加上廣告、官方App或數字版漫畫購買鏈接的二維碼。第二,從電影受眾到漫畫消費者之間的轉化率本來就不夠高,甚至有漫畫作者認為是“負轉化”,比如一個13歲的雷神少年粉絲要在花13美元買雷神漫畫和與朋友一同看雷神電影之間做選擇。第三,超級英雄電影的改編幅度非常大,被電影吸引去書店買原作的人會發現故事劇情嚴重不相符,更影響銷量。第四,超級英雄的漫畫種類繁多,讓粉絲無從下手。第五,超級英雄在美國經過幾十年的傳播已家喻戶曉,如果在影視劇中出現個性鮮明但鋪墊不足、神秘感十足的配角,他們的單行本更有可能受到追捧,或者漫畫原作相對小眾,如《壞小子斯科特》和《斯巴達三百勇士》這樣的電影。
種種因素讓業界人士對影視劇反哺漫畫往往不抱樂觀態度,比如正在中國上映的《超能陸戰隊》,盡管社交網絡上討論火熱,eBay上二手漫畫價格上漲,漫威依然宣布不會重印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