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文化保護

非遺傳承后繼乏人 校企合作的"寧海現象"如何續寫?

陳金蓮、陳怡、陳雲鬆

2015年05月07日15:16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非遺傳承后繼乏人 校企合作的“寧海現象”如何續寫?(組圖)

寧波非遺泥金彩漆。章勇濤 攝

  寧波非遺泥金彩漆。章勇濤 攝

  人民網寧波5月7日電 寧波市文化館資料顯示,該市目前擁有國家級非遺23項,省級非遺79項,市級非遺179項,縣級非遺520多項。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非遺的傳承和發展是難題:或沒有市場無法維持,或缺乏人才難以傳承。

  近日,人民網記者走近多個非遺項目及傳承人,了解非遺傳承的現狀及困境,以期獲得有效的傳承模式,更好地保護“活化石”。

  現狀:專業人才后繼乏人,非遺傳承不易

  “泥金彩漆的訂單已經排到8月后了,有些訂單還不敢接,接了來不及做。”近日,記者在寧波東方藝術品有限公司採訪時,該公司總經理、國家級非遺泥金彩漆代表性傳承人黃才良說。

  近年來,東方藝術品有限公司大力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泥金彩漆,聲名遠播。全國各地訂單紛至沓來,2014年,該公司年產值達到250萬元,3年內預計年產值將突破1000萬元大關,泥金彩漆廣闊的市場前景讓黃才良既喜又憂:有市場,缺傳承人。

  黃才良1957年生於工藝世家,先輩們制作“泥金彩漆”的手藝在寧海當地小有名氣。17歲那年,初中畢業的他為了養家糊口,跟著寧海茶院鄉堂舅開始了學徒生涯。1975年進入寧海工藝美術廠學習木雕和髹漆工藝,反復鑽研,掌握了泥金彩漆工藝配方和制作工藝流程。2000年后,文化部門進行非遺普查,他又重新研制開發泥金彩漆工藝項目,並於2004年著手准備申報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將產品投入市場。如今,他生產的泥金彩漆產品已遠銷國外,並不斷拓展新的市場。

  但是,從投產到現在,黃才良沒有一天不為泥金彩漆的傳承擔憂:“現在可以選擇的就業方向太多了,泥金彩漆全是手工活兒,有20多道復雜的工序,完成一件作品短則半個月,長則三個月甚至半年,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做這個,即使來了也很難靜下心制作。”

  不止黃才良一個人苦惱傳承人問題,寧海平調耍牙表演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葉全民同樣為此擔憂。

  2000年的時候,18歲的薛巧萍跟著葉全民學習耍牙。耍牙用的材料是豬牙,非常鋒利。

  “剛開始含、‘種’牙的第一周,我的整個牙床被刺得血肉模糊,紅腫潰爛,不能吃東西,連話都說不出來,隻能靠打點滴消炎、補充能量。”薛巧萍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挺心酸的,當時與她一起學的還有7個女孩子,最后都忍受不住一個個陸續放棄了。

  2011年,薛巧萍開始掌握12顆“耍牙”技術,目前僅有葉全民和她會這項獨門絕技。

  探索:校企合作開設培訓班,為非遺培養傳承人才

  非遺傳承人才如何破解?

  早在2007年,寧波寧海就在全國率先探索了一種校企合作的非遺傳承模式——寧海第一職業中學工藝美術專業開設“泥金彩漆技藝培訓班”,國家級非遺泥金彩漆傳承人黃才良和他的伙伴陳龍擔任老師直接傳授技藝。

  這一創新模式很快在全國走紅。教育部副部長魯昕2009年在國家級開發區職業教育年會上對這一做法予以推廣:“將民族的藝術、民間的文化、民間的工藝,作為職業教育來傳承,變成職業教育的專業,並富於時代特色,使之不斷傳承下去。”2011年11月全國非遺保護、傳承寧波會議上,這一做法被稱為“寧海現象”,受到文化部表揚。

  據悉,目前,寧波市179個非遺項目中已有36個傳承基地放在幼兒園、中小學、職業學校及大學,其中有12個被列入省級非遺傳承教學基地名單,涉及的非遺項目包括傳統美術、傳統舞蹈、民間文學、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民間音樂、傳統戲劇、傳統手工技藝等7個大類。

  寧波的這種“非遺進校園”活動就是把學生作為非遺傳承的主體,由專職教師在學校進行持續性、常態化教學活動,把非遺項目植入校園生活,編寫出適合不同年級段學生的教材,並將它們與美術、音樂、體育、德育等課程以及鄉土文化有機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讓非遺之花在校園綻放。

  願望是美好的,現實總有些骨感。從2007年開展校企合作至今,7年了,寧海第一職業中學工藝美術專業招生超過500人,但最終留下來從事泥金彩漆的隻有7人。

  楊晨是寧海第一職業中學工藝美術專業2013級學生,她是該班30多名學生中掌握泥金彩漆技術最好的幾個之一,也深得黃才良的賞識。她告訴記者,她的父母希望她參加今年下半年的高考,繼續求學。

  “未來是否還從事這個行業呢?”

  “也許吧。”楊晨的聲音並沒有那麼堅定。

  對此,該校副校長蔣敏敏也很無奈,在繼續求學和就業方面,學生的自主性很強,我們隻能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

  “泥金彩漆工藝流程復雜、精密,所有工序全手工。學這個,需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這對如今活潑、好動的90后孩子來說是嚴峻的考驗。”提起人才,黃才良更苦惱,“當初從寧海第一職業中學畢業后從事泥金彩漆的學生並不止目前這幾個人,但是有的孩子受不了苦半途退出,有的受不了寂寞改行了,有的繼承家裡的生意去了,還有的聽從父母的安排繼續求學去了。”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像黃才良擔憂人才傳承的不在少數。

  專家:將“謀生”提升為“藝術” 要給人才“雙體面”

  在國外,手藝人是備受尊重的職業。在亞洲國家,尤其日本,手藝人被稱為“匠人”、“職人”,上升為藝術高度——然而非遺傳承本當如此!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國內對手藝人的刻板印象,往往是一種不得以而為之的謀生工具。這給家長和學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層紗。

  “假如我們一時難以建立這樣的軟文化或藝術氛圍,然又需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就得給予人才可靠的保障。”寧波市文化館副館長、寧波市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孔燕在接受採訪中表示,國內非遺傳承人缺乏,主要還是缺乏體制保障。假如一個手藝人,既能完成學業,拿到由教育部頒發的學歷學位証書,又能在畢業后進入體制保障的單位從事相關工作,那麼體面的學歷和體面的職業都能為家長和孩子打消“世俗顧慮”。

  那麼如何才能瓦解世俗偏見,保障這個“雙體面”呢?

  黃才良曾告訴孔燕,學手藝最好是在高中階段,傳統工藝的學習對傳承人各方面的素養也更高,在學手藝的同時,最好能兼顧文化課學習。

  在與北京非遺專家交流中,孔燕得知,目前北京高校正逐步摸索“校-校-企”合作模式,採用大學聯合職高3+4模式,並同步採用“校企合作”模式。“手藝特長生”既接受高校氛圍的熏陶,完成文化課學習,又能在畢業后經企業推介從事相關工作。

  這樣,家長就不會有“不學無術”或“找不到飯碗”的擔憂。

  將“謀生”提升為“藝術”,將“手藝特長生”與“藝術特長生”平起平坐來培養,這中間還差幾裡路?

  孔燕認為,隻要得到教育部的支持,寧波就能效仿北京做法,緩解非遺傳承人后繼無人的窘境。

  孔燕的看法,在寧波工程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陳莉萍這裡產生了共鳴。陳莉萍認為,當前,人們普遍認為,傳承純手工技藝類的非遺更多的是中等職業院校的事情,認知觀念的不足導致高校在此方面的缺位。教育部門應該出台相關配套政策,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建立長效的銜接、促進機制,以保証非遺人才的傳承。

  不過陳莉萍還表示,非遺種類非常豐富,其傳承不能一概而論,一些群體傳承的非遺可能因為受眾市場斷層而消失,這在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對此要做一些資料搶救性的保護工作。(陳金蓮、陳怡、陳雲鬆)

下一頁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