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橋原橋已毀,改建為石橋﹔近年來后人為紀念馬涓而得名。
狀元溪即今南部南隆鎮二小北側之溪。
繼陳堯叟、陳堯咨狀元及第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南部又一名學子馬涓(字巨濟),摘得狀元桂冠。當年辛未科考試,進士及第有519人﹔而馬涓的文章被主考官劉安世(字器之,今河北館陶人)從千裡挑一中選出呈給宋哲宗,哲宗看后贊不絕口,后在廷對環節被點為第一。從南部縣走出去的這位學子,獨佔鰲頭,成為風光無限的馬狀元。馬涓的大名從此名垂史冊,光耀巴蜀。
人物生平
其父晚來得子寓意涓涓不絕
馬涓,四川保寧(今四川南部)人,字巨濟。生卒年不詳。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辛未科狀元,授承事郎、簽書雄武軍節度判官,歷應天府少尹,入元祐黨籍。
據《輿地紀勝》記載,馬涓是南部縣南隆人(或說火峰鄉人),父親馬從政,壯年時還沒有子息,就買了一個妾。從政看見他剛買的妾的頭上“發間系白而紅其上”,就詢問原因,其妾說,因為父母剛死,就“自鬻以葬”,從政被其孝道所感動,便送她回家。不久他夢見一位老翁走過來向他致謝,“我,妾父也,聞之上蒼矣。願汝富貴,涓涓不絕。”后來,其妻懷孕,生下一子,馬從政遂為之取名馬涓。馬涓於宋元佑六年(1091),取得“廷對第一”即進士第一(狀元)。
中狀元仕秦州治“伊川之學”
據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揮麈錄》記載,馬涓中狀元以后,被委以秦州簽判(今甘肅天水,簽判以資佐理,掌文書事務,相當於今秘書一類職務)。馬涓到任后,拜見知府呂晉伯(出身關中世族之家,北宋著名理學家)時,自稱為新科狀元。呂晉伯道:“狀元者,及第未除也,即為判官,不可曰狀元。”馬涓自知慚愧,向晉伯請教﹔呂晉伯向其指導道“科舉之學既無用,修身為己之學其勉之。”多注重自我修養、多注重為政之道。在秦州任職期間,馬涓與呂晉伯一起拜訪時任州學教授,研究“伊川之學”的謝良佐,並聆聽謝良佐講解《論語》。晉伯又經常把政事交給馬涓去辦理,鍛煉馬涓的辦事能力,馬涓耳聞目染,受益良多。在后來的為政生涯中呂晉伯對其影響極大,時常對人說:“成績取得歸功於呂公教導的結果。”
彈劾權臣蔡京列入元祐黨籍
馬涓后因政績,遷任南京少尹,為府尹劉安世(北宋名臣,以直諫聞名,官至諫議大夫)的副職。安世又是馬涓當年殿試時閱卷官,因為他的推薦,馬涓得以被皇帝點為狀元。故自詡為狀元之師﹔而南京任職期間,馬涓很少以師生之禮以待。劉安世自感“不平,以此事告於賓客,賓客譏諷馬涓”。而馬涓聽后解釋道:“不然,凡省闈解送皆有主文,故所取士稱門生,若殿試則天子自為座主,豈可稱門生於他乎?”意即,自己被點中狀元,應是天子門生,怎麼可能向其他人稱學生了?劉安世聽后嘆服其言,二人遂為至交。劉安世與馬涓才學相當,性情相近,其政見及觀點多有交集。劉安世后因與蔡京意見相左,被貶至謫至峽州羈管﹔劉安世的貶謫與馬涓后來遭遇也有相似。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調京為台官,掌糾彈的御史,在疏論政事時,常與蔡京的意見相左。崇寧二年(1103),列為元祐黨人而被免官禁錮,永不敘用。從此不復出仕,卒於家。家鄉人對馬涓有好感,至今還保留下他許多遺跡。
馬涓評價
詩文俱佳性情耿介
馬涓雖學運亨通,但仕途卻跌宕起伏。治程朱理學,性情耿介、敢於直言,受呂晉伯與劉安世影響。其執掌御史台時,因丞相蔡京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京城腐化風氣盛行,大小權貴成天紙醉金迷,馬涓見此情景,深為國家和百姓焦慮,於是不顧個人榮辱安危,毅然上書皇帝,指斥蔡京一伙窮奢極欲、誤國害民的罪行。他的此舉遭到蔡京的打擊報復,馬涓被列入309人的元祐黨人碑名單中,永不敘用。
馬涓詩文俱佳,可惜早年大量詩文,在遭蔡京等奸臣打擊時,全被搜出焚毀,僅有《宋代蜀文輯存》錄其文3篇,《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收錄一些作品。馬涓一生學問思想多變,初期中為應試之學,后再秦州期間受呂晉伯和謝良佐影響,轉而理學﹔因呂晉伯出生關中名家,其祖父、父親都以理學著名。在家族的影響下,呂晉伯的理學造詣已經很有建樹,后與馬涓同期為官時,影響到了馬涓,其中多有學術上的交加。在秦州期間,二人又拜學謝良佐,謝良佐從學於程顥、程頤,與游酢、呂大臨、楊時號稱程門四先生,為上蔡學派創始人。其講學期間對馬涓思想影響加大,后來在其詩文多有流露。
故裡尋訪
狀元橋始建宋代木橋已毀
狀元橋故址即今狀元橋處。據傳,馬涓取得了狀元一事讓家鄉父老倍感欣慰,他們都盼望馬涓能榮歸故裡,讓家鄉子弟們都能目睹馬涓的風採。果然,在一年的夏季,辦完公務的馬涓,回到了南隆鎮。人們紛紛涌上街頭,爭相觀看馬涓的馬隊和轎子。可不巧,天上霎時烏雲翻滾,大雨傾盆,瀑布似的雨柱從天上直扯到地上。眨眼間,天昏地暗,溪水轟鳴,流經南隆的小河水勢暴漲,阻隔了道路,馬涓隻能在小河對岸遙望眾位鄉親。鄉親們可等不及了,就找來碗口粗的木材和拆下自家的門板,硬是在激流沖蕩的小河上架起一座結實的木橋,這座小橋就叫著“狀元橋”(狀元橋后改建為石橋,現在則成為鋼筋水泥橋了。至於“狀元橋”旁邊的“狀元街”,也是近年來后人為紀念馬涓而得名)。
狀元溪狀元過河時暴雨沖成
雖然天空仍電閃雷鳴,雨流如注,但馬涓一行人終於過橋與鄉親父老團聚了。熱淚和著雨水讓馬涓看不清鄉親們親切的面容,他也拿起一件件在大宋汴京備下的禮物分給眾人。
雨過天晴,晚霞又染紅了嘉陵江兩岸的山巒。小河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終日潺潺地流著。河上的木橋人們也舍不得拆掉,就做了小河兩岸的交通工具。於是,人們就把這條小河叫著“狀元溪”,“狀元溪”即今南部縣南隆鎮二小北側之溪。
三元橋紀念南部三位狀元
馬涓為南部縣城增添了許多深厚的文化底蘊。除了狀元溪和狀元橋外,南部縣城西街的“三元橋”,就是為紀念北宋邑人陳堯叟、陳堯咨和馬涓而修建的。縣城有一條著名的老街叫“三元街”,也是清代康熙年間邑人李子來任工部尚書時,為紀念二陳和馬涓建造了“三元亭”,此街因此而得名。雖在城市現代化的今天,“三元亭”早已湮沒於歷史的煙雲和喧囂的都市裡,但敢於觸怒權貴、勇敢正直的馬涓永遠活在南部人的記憶裡。
“晴霞夕照”馬涓手跡筆力雄健
原址在南部縣城文廟后邊狀元溪的山岩上,刻有馬涓手跡“晴霞夕照”摩崖方丈字,筆力遒勁,熠熠奪目,雖然筆力雄健,蔚為大觀,但早已連同馬狀元當年的榮光湮沒在枯草泥淖和歷史塵埃之中了。(杜安成、卞記)